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研究相关文档
港珠澳大桥开建:构建“半小时生活圈”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港珠澳大桥动工

2009年12月15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珠海正式动工。大桥有望于2015年至2016年全线通车,通车后三地口岸采取“三地三检”的模式。

2009年12月15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珠海正式动工。

按照总体方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耗资约327亿元、整体工程估计逾700亿元。大桥全长49.968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578公里,相当于9座深圳湾公路大桥。建成后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可以抗击8级地震,施工难度世界第一。

历经26年,这第一座涉及中国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大桥,其建与不建、如何建、谁来建等争论一波三折。

早在1983年,“公路大王”———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便建议兴建一条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其后引发两地不断讨论,但陷入内地、香港政府“一热一冷”境地。1997年12月原国家计委批准了“伶仃洋跨海大桥“的项目建议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3年8月初,国务院批准成立由港方牵头的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前期工作一开始便出现港粤政府“单Y”(一桥连港珠澳)与“双Y”(一桥连港深珠澳)方案的较量;后期又出现的融资利益博弈。直到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终于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桥有望于2015年至2016年全线通车,通车后三地口岸采取“三地三检”的模式。凭借大桥的连系,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这座快速通道的建成可大幅减省香港与珠江西岸间陆路客运和货运的成本及时间,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一体化意义深远。

从港珠澳大桥动工的热浪中,“珠海梦”正在再次起航:

讨论了十多年的横琴开发终于启动,广珠城际轨道和广珠铁路将于今明两年先后竣工,5个5万至15万吨级的码头分别竣工、动工及获批;中船、中海油、中航通飞等投资数以百亿计的“国字号”装备制造业巨头接踵而来;“金山做大,巨人归来”,10家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科技企业扎堆珠海高新区……

蛰伏多年的珠海市特区,正以脱胎换骨之势成为中国瞩目的焦点。

    1.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
    2.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3.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新月”合作
    4. 汕头:带动粤东一大片
    5.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6. 冼十五:率万山渔民登“致富船”
    7. 杨剑昌:消费者称他“杨青天”
    8. 陈观玉:中英街上“活雷锋”
    9. 关微:一群未亮相的爱心使者
    10. 时代女工:深圳打工妹亮相《时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