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研究相关文档
引进外资:珠海诞生首家合资酒店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澳门商人开首家合资酒店

1979年,珠海正式建市,在拱北只有一间侨社,在香洲只有一间招待所。一个穿着西装皮鞋的澳门商人吴福因为“找不到地方住一夜”,于是来到珠海与政府合资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

1979年,珠海正式建市,在拱北只有一间侨社,在香洲只有一间招待所。一个穿着西装皮鞋的澳门商人吴福因为“找不到地方住一夜”,于是来到珠海与政府合资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

1980年10月12日,石景山旅游中心正式建成开张,揭开了国内酒店业发展的新篇章,享有多项“全国第一”:第一家旅游性质的酒店;第一家遵循国际酒店业惯例进行管理,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酒店;第一家推行劳动合同制的企业。

当初石景山旅游中心的崛起,打破了“铁饭碗”旧习,诞生了“金饭碗”。人们惊奇地发现,站着上班的服务人员是如此地精神抖擞,而且他们领的工资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两三倍。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邓颖超、王震、彭真、万里、李鹏、乌兰夫、习仲勋、田纪云等先后入住。

作为第一家合资酒店,它面朝大海、背靠青山,见证了珠海特区的风云历程。

30年前,珠海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据当时的见证者回忆,当年建香洲毛纺厂,珠海一穷二白,有外商来谈生意,甚至只能用手扶拖拉机、自行车从拱北口岸将外商接到市区。该厂前后不到一年就建成投产,率先砸烂“大锅饭”,香洲毛纺厂员工成为珠海荷包鼓得最快的群体。

当年创办特区,仅凭中央分两次下拨珠海的2700万元,显得捉襟见肘。珠海在全国率先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一征集土地,开创了土地换资本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早在1992年,珠海冲破长期以来科技奖励制度“重精神、轻物质”的禁锢,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包括轿车、住房这样紧缺资源在内的百万元重奖……

如今珠海人还深深记得:1984年初,邓小平第一次踏上珠海,给珠海留下了难忘的7个大字:“珠海经济特区好!”

同为特区,深圳一直是全国的“宠儿”,而珠海曾经被视为“经济规模不大”、“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的城市。

但在倡导科学发展、环保低碳的今天,当漫步在石景山不远处的海滨情侣路上,大家才发现:其实珠海很早就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1.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
    2. 金民卿:国家战略下的经济特区优势再造
    3. 赵振华:我国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的异同
    4.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
    5. 肩负好经济特区使命 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6. 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7.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向
    8. 建经济特区设想来自中国
    9. 沿着党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奋勇前进
    10.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