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研究相关文档
深交所“抢闸”:这一抢,抢出中国股市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深交所是我国第一个对外营业的证券交易平台。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深交所“抢闸”出世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抢在中央正式批文下来之前悄然诞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入运作的证券交易所。1991年5月,深交所正式获批。“先生孩子后领证”的深交所成为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写照。

【精要】

1990年12月1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济特区,深圳证券交易所悄然诞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入运作的证券交易所。虽然当时的上市公司才5家,但深交所犹如一株幼苗,植根于经济特区的热土。17天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经批准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国出现了深沪两大股市并肩而立、相互呼应的格局。

说起深交所的成立,不得不说这样一个故事。事实上,深交所虽然是我国第一个对外营业的证券交易平台,但是却在次年才开始正式营业。1990年末,深交所经过了长期的筹备,却因没得到上级批准,迟迟不能开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批文,怎么办?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李灏决定“抢闸”,“开吧!批准的事交给我!”这一抢,抢出了新中国第一家真正实际营运的证券交易所。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员工都穿上了“红马甲”。12月15日,中央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次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才正式获批,7月3日,深交所正式开业。

邓小平1992年到深圳巡视时说:“可以先试,不行就关了嘛。”“深圳是先生孩子后登记”,李灏总结。

2009年10月23日,中国证券市场在深交所里再次迈出了历史上关键的一步。那一天,面向成长型和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开市。同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上市。截至当年12月28日,创业板上市企业已达36家。创业板的开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一座历史的里程碑。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近日发布了2010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IPO及二次融资统计,其中全球首次IPO实现融资105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倍。值得一提的是,深交所以161个IPO,融资额226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融资金额最大的资本市场,中国也再次成为全球IPO最活跃国家。

【延伸阅读】

从“股疯”时代到资本大国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源自上世纪90年代著名电影《股疯》中的台词,被很多证券公司贴在墙上以作警示,也被很多人引用以相互告诫。因为在上交所、深交所两家证券交易市场成立之后,对于股票和股市还懵懵懂懂的中国人被迅速拉入了“股疯”时代。

这个稚嫩的新事物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令人目眩的场景:无数人一夜暴富,也无数人损失惨重。当时有很多专家表示看不懂中国股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深交所在极短的时间内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股民暴发户。当时股民只要投入一块钱购买股票,大多能立马获得千元以上的回报。巨额的回报吸引了全国的民众加入到来深圳买股票的行列。特别是1992年8月9日—10日,全国的股民汇集深圳抢购股票,出现了股票发行史上的奇观。在短短几个月内,2000多万张身份证被装成麻袋,邮寄到这个正在崛起的边陲小城,用以购买申购股票的抽签表。

股票对于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光职场白领、工人、农民纷纷加入炒股大军,就连小学生、和尚也投身“股海”,对股市投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精力。这推动着中国资本市场向社会各个角落渗透,推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炒股的时代。

股票和股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理财观念,同时,中国上亿股民以蚂蚁雄兵的浩荡之势,使中国证券市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的20年之后,上市公司已经突破1800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证券市场。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两级跳,目前,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穷国成为一个资本大国。

    1.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
    2. 金民卿:国家战略下的经济特区优势再造
    3. 赵振华:我国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的异同
    4.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
    5. 肩负好经济特区使命 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6. 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7.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向
    8. 建经济特区设想来自中国
    9. 沿着党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奋勇前进
    10.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