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研究相关文档
户籍破冰:深圳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8年8月1日深圳首发居住证,这是领证者合影留念。鲁力摄

◎中国首张居住证诞生

为便于管理,1984年深圳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2008年7月22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2008年8月1日正式废止《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随即实施。存在了24年的暂住证制度退出深圳历史舞台,深圳开始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持有者也能享受到部分市民待遇了。

【精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新生了不少事物,暂住证就是其一。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初建,深圳本地人口只有2万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的人纷纷“只身”涌向这个南国渔村。

为便于管理,1984年深圳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让初到深圳的外来人口拥有了暂时居住的权利和一个身份,后来暂住证制度在中国流传开来,成为特定时期的人口管理方式。

2008年7月22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2008年8月1日正式废止《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随即实施。至此,存在了24年的暂住证制度退出深圳历史舞台,深圳开始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持有者也能享受到部分市民待遇了。截至2010年6月,深圳已累计办理居住证1148万张。

【延伸阅读】

暂住证到居住证,跨越24年

在深圳的一间博物馆里,一本办理于1981年,纸质已经泛黄的“宝安县临时居住证”大约是“暂住证”的最早版本。对于亿万外来工来说,这一纸身份证明,曾是他们求职与谋生的根本。“打工的人最怕就是查暂住证,如果忘带或没有,往往就会被送到遣送站,要么罚款,要么遣送。”

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暂住证,在初期对于平衡城乡人口和经济,维护治安方面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增多,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暂住证制度凸显出种种弊端。暂住证制度造成身份歧视和公民权利不平等,以及暂住证收费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暂住人口的管理制度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境地了。

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暂住证制度的强制性失去了法律依托甚至发生抵触,暂住证成为社会学及法律学专家联合“声讨”的对象,当年少数城市取消暂住证制度。

2007年9月12日,深圳盐田区率先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的50名高科技人才喜领首批居住证。杨爽就是其中一位,在领取深圳首张居住证之后杨爽感叹:“我来深圳多年,一直没能在深圳入户。现在有了居住证,也能享受到更多深圳户籍居民的待遇,增强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归宿感。”

居住证的设计者之一、深圳市政协委员杨一平说,深圳的居住证重在淡化户籍概念,目的是加强为在深圳居住人员的服务。按照这个思路,凡是在深圳就医、上学、工作、生活等将全都纳入“居住证”的管理范围。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差体现出城市管理的重大进步。首先,暂住证制度暗含着对外来人口的某种排斥。“暂住”者,顾名思义“暂时居住”,这就在时间上作出了一定限制。此外,“暂住”需要证件,换言之,无暂住证者不得随意“暂住”,这就在空间上作出了一定限制。凡此种种,显然不合于统一市场的客观要求。将暂住证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有利于城乡、城际藩篱的破除。

其次,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属地管理后,将增加居住证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两大功能,从而使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租赁房屋、购车购房等方面享有必要的待遇,从中折射出的是政府角色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反映了民主与法治的进步。

在深圳之后,居住证制度目前已经上海、广州、东莞等多个城市“开花”。其中,多半城市规定,外来人口持有居住证一定年限,且符合相关规定后,可在当地落户。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深圳走了24年。然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暂住证还是管理外来人员的主要手段。

有评论指出,居住证制度仍然只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举,因为它所标志的,仍然是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外来人口这两大“阵营”。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

    1.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
    2. 金民卿:国家战略下的经济特区优势再造
    3. 赵振华:我国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的异同
    4.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
    5. 肩负好经济特区使命 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6. 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7.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向
    8. 建经济特区设想来自中国
    9. 沿着党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奋勇前进
    10.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