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 2010-09-10    作者:蒋斌 温宪元 廖胜华    来源:新华社 2010-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地,究竟如何办,怎样办,对全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何走具有破局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发展一旦遇到风雨险阻,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就会裹足不前;而经济特区发展顺利,其他地区搞改革开放的信心就会更足。特别是在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等事关改革开放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各种争议、各方眼光都聚焦到经济特区上。每当改革开放处于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总是亲临经济特区,指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描绘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壮丽画卷。

  1984年,邓小平看到深圳由过去的渔民村变成“户户小洋楼”,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在厦门,他又要求“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同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了“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等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来到深圳经济特区等地视察。他强调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经济特区不仅收获了奇迹般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我国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文化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而经济特区正是孕育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土壤。经济特区创造的发展奇迹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杀出一条血路”的过程中,经济特区不断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上自我超越,敢于冲破 “左”的思想束缚,不陷入空洞争论,不随意给新生事物贴上姓什么的标记,不畏惧各种误解和非难,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试,大胆闯, 催生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并引领和推动了全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创新。

    1.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
    2.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3.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新月”合作
    4. 汕头:带动粤东一大片
    5. 冼十五:率万山渔民登“致富船”
    6. 杨剑昌:消费者称他“杨青天”
    7. 陈观玉:中英街上“活雷锋”
    8. 袁庚:61岁锻造蛇口“试管”
    9. 钟华生:今天借你一杯水明天还君一桶油
    10. 丛飞:只要你快乐,我就不辛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