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三十而立,再塑深圳精神
发布时间: 2010-08-07    作者:胡 谋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07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而立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时点,这座城市将如何谋划自己的未来30年?

  在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向工作人员提议,请全体代表在预备会上观看电视剧《命运》精编版。

  这个提议看似轻松,其实分量颇重。与会者中有人评论,要为即将开场的又一曲“30年交响”调弦、校音。

  “如果我们丧失了继续‘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特区就等于是丧掉了魂灵的落魄英雄”、“我总是有种时不我待的紧急感,我总是希望能把要做的事情做完、做好”……电视剧《命运》那一句句铿锵话语,再现了30年前的岁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一改以报告上届工作为主、以报告工作成绩为主的传统,在大篇幅回顾了深圳特区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后,突出强调深圳目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深圳人知道,深圳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必须重新焕发“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重拾“克难而进”的自信

  一路走过30年,深圳几经风雨。

  浦东“后来居上”、滨海“蓄势待发”……有人嘲讽深圳“特区不特、风光不再”,担忧深圳“将被抛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拍击深圳湾,出口增速回落、油价电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有人又开始怀疑深圳,甚至深圳自己也出现了“唱衰”之音。

  “改革开放没有不难的事情,要害是我们面对困难的立场、要领、心态……”电视剧《命运》中特区创业者的话语回荡,在唤起深圳“克难而进”的自信。

  30年间,曾经成功“杀出血路”的深圳,一直就在自信地“探索新路”。

  身负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压力,靠“三来一补”发家的深圳果敢“断腕”;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贴牌代工起步的深圳毅然“变脸”;面对“文化沙漠”的嘲讽,深圳偏将文化作为自己的城市标识……因为深圳自信,高新技术能成为发展的支柱,自主创新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文化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勃发生命力。

  眼下,高新技术产业雄霸深圳工业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六成源于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约20%……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深圳处于风口浪尖。

  面临压力和震荡,王荣说,深圳的当务之急是重拾自信。

  土地难以为继,深圳着力提高“单产”;国际市场疲软,深圳掉身、频频亮相内地市场;“硬资源”短缺,深圳一手讲求资源循环、一手开发“软资源”……

    1.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四区叠加”的历史逻辑及经验启示
    2. “闯”和“创”成就了深圳
    3. 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4. 深圳特区30年 为中国城市经济“高位突围”探路
    5. 特区,承载中国的梦想
    6.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7.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8.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9.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