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历史与现实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仍闪耀着光辉。本文拟就此作些研讨。
一、提出“民主化”是新中国建设的基本口号
1951年,刘少奇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响亮地提出:“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1]他主张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抓民主化的建设,二者并重成为新中国的建设目标。他从政治与经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出发,反复论证了新中国民主化建设对工业化的保障作用。他说:“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必须有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来领导和保障。” “以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就只有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才能加以组织并使之发展。”旧政权的被推翻并不能使旧经济制度自动消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凭借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力量才能实现。所以,他认为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化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人民经济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没有我们国家的民主化,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民主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只有实行民主化,人民做社会的主人,“把自己的和国家的命运操在自己的手中,由他们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和国家的事务”,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业化建设。“反过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又要大大加强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础” [1](pp.59、60),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因为我们是全民所有制,东西是大家有份的,群众敢于讲话,有权利讲话,有权利对分配问题提出意见,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物质基础。” [1](p.30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刘少奇指出:“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动员全国人民的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的和高度统一的领导之下,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发扬人民民主,扩大我们国家民主制度的规模。” [1](p.144)1956年,刘少奇在修改的八大政治报告 (第二稿) 第一部分的部分手稿中写道:“目前我们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继续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必须继续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进一步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 使国家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2]刘少奇反复强调实行民主,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以保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建立后,在构思新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时,强调民主化的意义,把民主化与工业化并重,强调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一个远见卓识。这个思想在当时党的文件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中尚不多见,是刘少奇的独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