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新中国救灾工作社会化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1-04-01    作者:蒋积伟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4-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救灾工作社会化的自觉化(1994年至今) 

  真正有意识并正式提出救灾工作社会化改革,是1994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指出:“民政工作任务很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这些工作完全由政府包揽是不可能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化的道路,把单纯的政府行为扩大为社会行为,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社会化道路,民政事业的发展才有广阔的天地”。[8]社会化概念的明确提出,为救灾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救灾工作社会化改革的思路基本清晰。民政部指示“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承担部分救灾事务的路子。大中城市要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募集衣被制度,对口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并以此推动救灾工作社会化,使救灾工作由政府行为、部门行为变成全社会共同的义务”。[9]1996年5月30日,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的通知》,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救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慈善组织“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在调集社会资源、开展扶贫济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筑社会安全网中能够做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为慈善组织的工作提供必要条件,支援它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助政府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社会化进程”[9](pp.325~326) 。概括起来,救灾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由突击性的活动向经常性的活动转变;由单纯的政府部门行为向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转变”,“逐步建立党政领导、民政部门协调下的由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经常性募集活动新机制”。[9](p.330)在新机制下,各级党政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民政部门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加强管理和抓仓储建设,具体的募集活动和组织发动工作,由慈善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街道、居委会负责。 

  1998年夏秋之季,长江、嫩江、松花江三江流域同时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影响。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掀起了一个救灾捐助的高潮。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民间组织在这次捐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8年8月8日起,中华慈善总会发起了“98抗洪救灾紧急救援行动”等一系列救灾募捐活动,为灾区募集资金。据统计,在这次救灾捐赠活动中,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捐款3.28亿元,捐物折款2.35亿元,款物共计5.63亿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接收捐款1.3亿元,捐物折款1.4亿元,款物共计2.7亿元。    

  第二,社会捐款首次超过了政府拨款。在这次特大洪涝灾害中,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灾区共拨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12.28亿元,而在接受社会捐赠方面,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各地民政部门共接收捐款35.15亿元。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到20世纪90年代末,救灾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0年后,伴随着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过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救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参与的一部分,在救灾工作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与1998年抗洪救灾相比较,民间组织、社会各界和个人在救灾捐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总会以及中国红十字总会接收的救灾款总数远远超过民政部门接收的数量。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民政部接收捐款10.49亿元,而中华慈善总会的和中国红十字总会接收的捐款分别为3.28亿元和1.3亿元。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捐款的数目已经超过了民政部。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29日12 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73.07亿元,实际到账捐款279.90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104.03亿元。其中,民政部到账捐款18.15亿元,向灾区拨付12.4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到账34.23亿元,向灾区拨付9.56亿元;中华慈善总会到账5.50亿元,向灾区拨付3.10亿元。各省区市到账捐款200.79亿元,已向灾区拨付69.22亿元。外交部、港澳办、台办等相关部门到账捐款21.23亿元,已向灾区拨付9.74亿元。 

  其次,个人捐助热情大大提高。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救灾捐赠管理系统收录的来源明确的164亿余元捐款分析,个人捐款70.12亿元,占43%,超过企业(69.29亿元)和社会组织(24.27亿元)的捐款额,扭转了长期以来中国个人和企业捐赠保持着20%以下和80%以上的比例。    

  再次,民间组织的救灾活动更加丰富。从之前的以募捐为主,到救灾活动多元化,包括深入开展慈善赈灾活动,积极参与紧急救援行动,充分发挥志愿组织作用,大力协助灾区恢复重建等。  

    1.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留学归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2. 弹性与理性:1956~1962年上海地区的市场竞争
    3. 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意识构建
    4. 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优化军事战略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5. 周红: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
    6. 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7. 文化范例: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1949-1956)
    8. 孙翠萍:试析1949~1978年新中国对港澳问题政策的制定及意义
    9. 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10. 论“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经济建设协调性策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