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
发布时间: 2013-04-02    作者:李德    来源:中国金融 2013-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要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金融监管和业务管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联社承担。此后,根据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整顿规范。1999年开始在江苏等地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强调农村信用社要为“三农”服务,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定位是发放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农业贷款。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在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资本充足率为10.7%,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68.9%。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2006年12月,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

  保险业推进改革。199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体制改革的报告》。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规定产寿险分业经营。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保集团),下设三个子公司。1999年7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宣布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原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变为一级法人。2002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国有保险公司改革步伐。2007年,中国再保险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完成。200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集团)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家中资保险公司先后在境内外上市。“十一五”期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6.5%。2011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达到6.01万亿元,全国保费收入1.43万亿元,赔付支出0.39万亿元,资金运用5.55万亿元。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外汇管理机构和多家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体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外汇市场。1996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转变,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快实施,进口核销制度改革深化,强制结售汇制度被取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推进。合格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稳步实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除跨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仍严格管制外,其他项目已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稳步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从1984年同业拆借市场的出现开始,经历了一个初步建立、加快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发展,逐步丰富市场主体,不断促进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基础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截至2011年末,我国货币市场参与机构超过1万家。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债券产品从最初的国债和企业债,扩大到多个产品。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初步形成包括同业拆借、回购以及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市场利率体系。2011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33.40万亿元,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6.41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9.5万亿元,现券累计成交63.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0万亿元,国债现券成交1253亿元。2011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5.1万亿元,累计贴现25.0万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712亿元。

  外汇市场建设深入推进。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外汇市场建设。推出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增加了掉期业务,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在银行间即期市场引入了询价方式(OTC),并在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外汇市场交易主体逐步增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市场规模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5538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7710亿美元,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2146亿美元,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946.7亿美元。

  黄金市场平稳快速发展。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黄金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政策。2002年黄金价格放开与国际金价接轨。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行。200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停止执行黄金行政审批项目。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加,黄金交易累计成交7438.5吨,成交金额为2.48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市场黄金现货交易量中位居第一。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迅速成长。1981年7月1日,我国中断了22年的国债恢复发行。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沈阳、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哈尔滨7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的试点,6月,试点扩大到全国61个大中城市。1984年,银行开始发行金融债券以支持一些在建项目的完成。1987年2月和3月,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关于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债券的通知》和《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了股份合作制的探索,城市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也开始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创办股份公司。1980年创设的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是建国后有记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只发行的股票则是在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代理抚顺红砖厂发行的280万元股票。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300万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的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国有企业。1986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办了代客买卖股票和债券及企业债券抵押融资业务。同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率先公开挂牌代理买卖“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和“上海延中实业公司”的股票,标志着股票二级市场雏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并于同年12月19日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试运行7个月以后,于1991年7月3日正式开业。1992年2月21日,上海电真空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月28日,深南玻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宣告了我国B股市场的诞生。1993年6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加快发展。201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主板市场,推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推进场外市场建设,促进期货市场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市场创新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等,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末,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2342家,总市值21.48万亿元,流通市值16.49万亿元,筹资金额7506.22亿元,投资者开户数14050.37万户。

  金融法制和基础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金融法律框架和执法体系逐步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征信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货币发行和流通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库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反洗钱工作不断加强;金融会计统计制度不断完善;金融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金融人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承诺,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并购等方式,稳妥布局境外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双边本币互换稳步推进。自试点开始至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907.2亿元。金融对外交往合作继续深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