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新中国邮票上的“遵义会议”
发布时间: 2011-09-22    作者:张小灵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8-22
  字体:(     ) 关闭窗口

邮票是弘扬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粹的重要宣传载体,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和科学文化的真实缩影。邮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倾向,反映着不同阶级利益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从邮票诞生时起,世界各国一直在积极地把自己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优秀人物等最引以为荣、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和信息展现在邮票上。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总理季米特洛夫曾说过:“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邮票随着邮件,抵达天南地北,加深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此外,邮票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中国邮学会名誉会长张金炽在香港大会堂参观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邮票展览时曾说:“看过这一系列邮票,等于将中国近代史重温一遍。”

19351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尖锐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开始后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认为博古(秦邦宪)在会上所作的关于第五次反“围剿”总结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重新肯定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责中共中央工作,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全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如累卵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但受到历史学者的关注,而且在新中国的邮票发行中也得到了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邮政部门发行了一系列“遵义会议”纪念邮票,现将邮票的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1960125日,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遵义会议精神,邮电部发行了《遵义会议二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这是全国第一套纪念遵义会议的邮票。邮票编号为“纪74”,全套3枚,邮票上均标有“遵义会议二十五周年19351960”字样。第一枚邮票“遵义会议会址”用的是会址图案,颜色为浅蓝色,面值为4分,共印500万枚。第三枚邮票“强渡金沙江”颜色为绿色,面值10分,共印300万枚。图案采用的是中国画家张漾兮和庄子曼创作的油画,画面再现了红军战士渡江的战斗场面,显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顽强品格和英勇精神。第一、第三枚邮票均采用的是雕刻版印制。第二枚邮票“在毛泽东旗帜下永远胜利地前进”主体颜色为红色,面值8分,采用的则是影写版印刷,共印1000万枚。这套纪念邮票是我国第一套有两种印刷版别的邮票。而在这之前,一套邮票的印制都是由一种印刷版别完成的。

1965131日,邮电部发行了《遵义会议三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为“纪109”,全套共3枚,面值均为8分,原画作者为高虹、彭彬,设计者为刘硕仁,印数均为1000万枚。第一、第三枚上均标有“遵义会议三十周年19351965”字样。第一枚邮票“决战前夕”,图案画的是身穿灰蓝色大棉衣,右手叉腰,左手拿着香烟的毛泽东。他面对墙壁上的军事地图,聚精会神地思索着,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革命领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光辉形象。第二枚邮票“毛主席像”,图案采用的是毛泽东老年时期的一幅标准像,以金墨衬底刻画出一代伟人栩栩如生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第三枚邮票“娄山关大捷”,再现的是毛泽东等在19352月底登临娄山关指挥作战的情景。娄山关大捷,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产生的威力和效果。这套邮票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版的,图案上紧挨着毛泽东身旁站着的是林彪,其实“娄山关大捷”的主要指挥者是彭德怀。由此也反映出这套邮票出版时的国内政治背景。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