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于大事记编纂体例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胡巧利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大事年表,也是一种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排重大事件,但记述内容极其简略,甚至只有事件的名称。如《广州大事年表》记道:

  (1950年)9月14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召开。

  9月30日,广州越秀山体育场第一期工程竣工。

  9月,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10月14日,广州市首届体育运动会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

  10月15日,黄埔港正式开港。《广州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

  大事年表按时间顺序编排,把历史事件以时间这一经线贯穿起来了,但由于记述过于简略,提供的信息过少,难以反映历史概貌。而且仍不能解决编年体大事记中存在的跨年度大事分割记述的问题。大事年表实际上就是供读者检索的工具书。独立出版的大事年表如《中外历史年表》、《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等等,就是一种供检索的工具书;附在有关著作如百科全书、历史著作等之后的大事年表,主要也是起检索的作用。作为检索工具,其本身当然没有太多的信息量,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脉络,但离方志大事记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分法大事记,实际上就是既有纪事本末体,又有大事年表,不是一种新的体例,大事年表和纪事本末体的优劣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读者阅读了两部分,也不能了解一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基本面貌。

  分类编年体大事记,先按事件性质进行分类,然后再在各类内将事件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从本质上来说,仍是横分竖写,与志体并无区别。本来设置大事记是为了避免横分之弊,分类编年大事记仍在强调横分,自然不能起到大事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以“大事索引”代替大事记,则完全没有理解设置大事记的目的是勾勒历史发展脉络,而是把大事记当成了检索工具,这完全是对大事记功能的误解。认为编年体大事记难以检索,由此而将大事记改作相对容易检索的“大事索引”,当然与大事记的应有功能背道而驰,无法实现勾勒历史发展脉络的功能。退一步说,即使要设置“大事索引”以备检索,也不能就此而废弃编年体大事记。

  再来看一下传统的编年体大事记的体例特点。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而且记事简明扼要。然而,编年体的缺陷也不容回避,正如梁启超所说:“编年体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使读者能了然于史迹之时际的关系,此其所长也。然史迹固有其连续性,一事或数年或百数十年,编年体之记述,无论若何巧妙,其本质总不能离开账簿式,读本末所记之事,其原因在若干年前者,或已望其来历,其结果在若干年后,若不能得其究竟。非直翻检之劳,抑示寡味矣。”也就是说,编年体大事记的内容因受编年体例的制约,往往把一个完整的事件分割,形成孤立的条文,使人读后难有完整的认识。

  结合方志大事记的功能,对上述大事记体例进行综合考量,可以看到,无论是纪事本末体、分类编年大事记,还是二分法大事记、大事索引,都难以纵向勾勒一地历史发展脉络,与志书体例对方志大事记的要求相距甚远。编年体大事记和大事年表则与方志大事记的功能较为接近。但大事年表对大事记述要素不全,失之过简,若大事年表补充记述要素,便不再是年表,便成了编年体大事记。编年体大事记的主要问题是跨年度大事被分割记述的问题,若能解决此问题,必将是最合适的方志大事记。

  方志界在编纂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大事记编纂体例。笔者认为,所谓“纪事本末体为辅”,不是在编年体大事记之后再设置纪事本末体大事记,而是指吸收纪事本末体完整反映事件的优点,即以事为主,只要是关于该事件的内容,虽然不在同一时间发生,也尽量归并到一起记述。当然,不能像纪事本末体的大事条目那样详细展开记述。在编纂实践中,大部分志书采用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大事记体例,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提高大事记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从各地出版的大事记来看,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最为主要的问题,一是要素不齐,大事表述不清晰;二是篇幅过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读毕;三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不够突出。这与让读者通过阅读大事记快速了解一方历史发展脉络的初衷,仍有差距。要进一步提高大事记的质量,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记事完整,齐备反映主体事物的要素

  从大事记每一条目的编写来讲,反映主体事物的各要素必须齐备,不仅要交代时间、地点,而且要反映出每一事物的性质、发展过程、范围或数量、结果等,必要时应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能够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然而,现在有些志稿不少条目记得过于简单,近似于年表。如某大事记这样记载:“5月23日,××等处发生战斗”,连战斗双方是谁都未说明,读者看了犹如在云里雾里。又如:“11月19日,凌晨4时地震。”没能反映地震的强度和破坏程度,这样的记载很难说有较大的资料价值,也有损于大事记及整部志书的整体性。

  跨年度大事要事如何完整地反映事件的始末,可以适当采用提前记、分段记、倒叙等方法。(1)提前记的方法。有些重大事件,为突出当时的特点,可以将后来的有关情况提前记。如重要工程的建设,可以工程开始之日为重点立条目,工程竣工时的情况提前记述。又如重要会议决定,可以先记会议及决定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等,会议所产生的影响及决定贯彻执行的情况,可以提前记述。(2)倒叙的方法。有些重大事件,为强调事件的结果,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以产生结果的那一天立条目,先记结果,然后将有关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如:“7日,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追认明绍成为全国手工业系统特等五好社员。明绍成是沈河区钟表修理生产合作社车间主任,在7月19日发生的火灾中为抢救集体财产而光荣牺牲。”又如:“是年,学海堂藏书楼文澜阁复建。学海堂于1842年由总督阮元创建,1857年英法联军犯广州时毁于兵火,1862年曾加修葺。”(3)分段记的方法。有些重大事件比较复杂,时间跨度大,分成几个发展阶段,难以在一个条目内记述清楚,则可以分在几处记述。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运动的开始、各发展阶段、运动的结束等,可分别记载。但对于这样的事件,尤其要注意各条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事件始末完整,绝对不能有头无尾,或只有结果没有开始。

  (二)主线清晰,反映时代之整体特征

  因为大事记在整部志书中承担了反映一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概貌,为读者提供历史线索的任务,所以,它不仅要内容全面,更重要的是主线清晰。

  所谓主线清晰,就是要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反映出来,就必须围绕主要矛盾选取材料,选取那些直接反映这个主要矛盾的材料以及那些反映在主要矛盾制约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的材料。例如,广州是近代中国最先遭到帝国主义炮火轰击的城市,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1840~1849年的广州表现得最为典型。《广州市志·大事记》第一部分(征求意见稿)记载这几年的大事,正是着重围绕这两对矛盾取材,10年间共收录大事167条,其中有146条反映了英国入侵广州、林则徐等爱国将士的反侵略斗争、广州爱国士绅和民众的反英军入城斗争、清廷在反侵略斗争问题上由摇摆不定到屈膝投降的政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势力开始渗入等史实。这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主线清晰,读者看后能对该历史时期广州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整体特征了然于心。

    1. 中国智库2014年大事记
    2.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事记
    3.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
    4. 社会管理十年大事记
    5. 依法行政十年大事记
    6. 十年扶贫大事记
    7. 中国立法十年大事记
    8. 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大事记
    9. 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大事记
    10. 立法大事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