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亚非国家纷纷独立;西欧、日本崛起;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不得不有所收缩,苏联则趁机增强军力,加紧对外扩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力量对比上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1969年初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美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仅靠自身的力量称霸世界已力不从心。因此,从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尼克松开始调整对外政策。3月上旬,戴高乐赴美参加艾森豪威尔葬礼时,尼克松向戴高乐表示,他决定同中国对话,请戴高乐向中国领导人转达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7月,尼克松宣布对中国放宽贸易和人员旅游的限制。10月,尼克松让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领导人通知中国,美国将停派驱逐舰到台湾海峡活动。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一直密切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由于苏攻美守态势的形成,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严重军事威胁。1968年苏联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又在珍宝岛制造武装冲突,这些都使中国领导人更加提高了对苏联霸权主义的警觉。因此,当尼克松发出缓和美中关系的信号时,毛泽东立刻抓住时机,毅然决定打开中美关系、摆脱与美苏同时对抗的不利局面。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特邀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典礼。12月,毛泽东又在会见斯诺时请他转告华盛顿:“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⑩] 1971年4月,毛泽东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乒乓球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震动了世界,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并与周恩来举行了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毛泽东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周恩来也同尼克松举行了会谈。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之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
中美关系缓和在国际上引起了连锁反应,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进入20世纪70年代,佐藤政府追随美国采取的一系列破坏中日关系的政策,遭到了日本各界的强烈批评和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更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震动,并直接导致了佐藤荣作的下台。1972年,田中角荣出任新首相。他上台后,顺应历史潮流,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9月,田中应周恩来邀请访华。双方通过会谈,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睦邻友好关系,这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日建交迎来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先后同欧洲的比利时等7国,北美洲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非拉等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建交高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决议。中国进入联合国后,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毛泽东推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建立,平衡并制约国际战略力量,使国际紧张局势趋向缓和,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随着国际形势出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集中力量应对苏联的威胁,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条线”),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一大片”),以抗衡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概念把联美抗苏上升到理论高度,是中国外交在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战略抉择。
应当看到,“一条线”只是一种战略上的结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盟,因此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它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势头,争得了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缓解了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同西方国家包括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