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五次选择接班人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薛庆超    来源:人民网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年内乱”初期选择了林彪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林彪的地位开始急剧上升。他先是靠毛泽东的信任和栽培,以中共中央副主席(1958年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身份,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后又利用“十年内乱”,篡党夺权,被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确立为新的接班人。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正是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渡难关的时候。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却别有用心地大肆鼓吹“个人崇拜”,宣扬“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抢占“高举”、“紧跟”的制高点,开始了名曰树别人、实际上树自己的现代造神运动。1959年9月,林彪刚刚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便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了他“创造”的所谓学习“捷径”和“窍门”。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学呢?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在1960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学习毛泽东著作用不着系统地学,主要是背若干警句,“我们不要背那么多,背上那么几十句,就差不多了”。本来,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号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不断推向前进。而林彪宣扬的那一套“走捷径”、“找窍门”、“背警句”的做法,完全不顾革命导师论述问题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提倡照抄照搬,割裂、曲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但是,由于林彪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帜,因而即便是对林彪的做法持不同意见的领导同志,也不便明确地提出反对的意见。“九一三”事件后,据中共中央组织的“林彪反党集团专案组”从北京毛家湾林彪家中查获的大量材料中发现,林彪、叶群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笔记、卡片和藏书中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林彪大搞个人崇拜动机的笔记。例如:“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格斯)之于马(克思),斯(大林)之于列(宁),蒋(介石)之于孙(中山),跟着转,乃大窍门所在。要亦步亦趋,得一人而得天下。”“三不”、“三要”原则:“(1)不干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2)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3)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出主意,勿倒行逆施。”“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才不可露尽,气不可使尽。”从林彪这些反映内心真实动机的言论可以看出,林彪根本不是在倡导“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分明是在精心揣摩“现代登龙术”。

  “十年内乱”开始后,林彪与江青合谋,打倒了刘少奇、邓小平,整死了彭德怀、贺龙,整残了罗瑞卿,把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打成“二月逆流的黑干将”,纠集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组成了一个以林彪为头子,以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为目的的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时而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煽动“天下大乱”,鼓吹“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时而又与江青反革命集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幕幕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斗的丑剧。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原则、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遭到践踏,党内政治生活和民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林彪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唯一的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中共九大上,林彪当选为唯一的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其接班人地位被写入党章。中共九大以后,林彪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直到密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乘飞机外逃,摔死在异国。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