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刘少奇研究
刘少奇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政法工作调整
发布时间: 2010-02-21    作者:张金才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从“新政协”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新政协在完成制订《共同纲领》、《组织法》和成立中央政府任务后,是否还应继续存在的问题,当时尚未提上筹备会议事日程。民主党派中有人认为:政协不过是临时性的组织,等到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就不再需要这个组织了,党派的存在也不会很久了。[21]中国人民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早在1948年底便以该会历史任务业已结束提出解散[22],随后,九三学社也准备解散[23],其他民主党派同样考虑是否解散或合并的问题。② 一些民主党派负责人要退出党派组织,如民盟常委宋云彬认为:“今革命已将大功告成,此后建设事业须脚踏实地,空头宣传无用,余当脱离民盟,专心致志,为人民政府编纂中学课本,庶几不背‘为人民服务'之原则也。”[24]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党内曾存在对统战工作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取消民主党派的意见。①毛泽东等人在民主党派去留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个认识过程。1947年末,毛泽东曾考虑新政权宪法“以工农民主专政为基本原则”[10](pp.266,268),并致电斯大林:“在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时,按照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榜样,一切政党,除中国共产党而外,都应退出历史舞台,这将大大加强中国革命。”斯大林复电指出:“中国的各种反对政党代表着中国居民的中间阶层,它是反对国民党集团的,它们将长期存在下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保留领导权即领导地位的情况下需要把它们争取过来与之合作,共同反对中国的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列强。也许将来势必要把这些政党中的某些代表人物吸收到中国人民民主政府中去,而政府本身则宣布为联合政府。这样就可以扩大这个政府在居民中的基础并孤立帝国主义分子及其国民党代理人。”斯大林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后建立的中国政府,还是民族革命的,即民主政府,而不是共产主义政府。”[25]中共领导人听取了斯大林的意见,改变了革命胜利后取消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想法 ② ,但最初考虑只保留国内3个主要的民主党派。据一届政协代表宋云彬《北游日记》所载,新政协筹备会召开前夕,周恩来、李维汉在北平六国饭店邀请救国会领导人共进晚餐,周恩来在席间表示:“新政协开会以后,各民主党派除民革、民盟、民建外,其余均可解散。” ③ 宋云彬所说并非孤证。《北游日记》披露的救国会在建国前便开始起草和编印有关解散文件,以及时九三学社等一些民主党派也准备解散等事,可分别从救国会的《中央临时工作委员会会议记录》及王造时的《恢复救国会问题》、许德珩的《难忘的回忆》等当事人的遗稿和回忆中得到印证。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人之所以产生只保留3个主要民主党派的意图,完全符合当时国内各民主党派的复杂情况。在12个主要的民主党派中,除民革、民盟、民建外,还有救国会、无党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民主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以下简称民联)、民促、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下简称台盟)。其中,民革是当时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组织,主要由国民党内各爱国民主的反蒋派和民主分子联合组成;民盟是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集团;民建是工商业者的组织,主要由工商界资本家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组成。[26]这三个大党长期以来无论在性质还是组织上都各具独立性,社会影响也较大。至于其他一些民主党派如救国会、民进、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民联、民促等或性质相近,或在人员上存在各党派相互交叉的情况。当时,无论民主党派还是中共领导人,都曾对这些较小的民主党派能否继续单独存在,一时产生过疑问。

  中共领导人在党派问题上的认识随形势的发展发生转变。1949年初,中共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新形势下,把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作为全党一项紧迫任务提上日程。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党内指示中称:关于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许多问题,中央将在北平和各该总部进一步商量。[1](pp.257~259)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要求全党尽可能多地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在革命时期彻底孤立并打倒国内外反革命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他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报告还检讨了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党外民主人士关门主义的不正确态度,指出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全党对于这个问题必须有深刻的检讨和正确的认识,必须反对右的迁就主义和‘左'的关门主义或敷衍主义两种倾向,而采取完全正确的态度。”[13](pp.1437~1438)全会把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作为党的决议确定下来。[27]中共根据会议精神和统战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新的决策,将政协作为与各民主党派进行长期合作的组织。6月,周恩来在筹备会党组会上首次就政协在政府成立后仍须保留并发挥作用作了通报。他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具体组成。中央政府成立后,政协便成为中共领导的各党派的协议机关,国家的一切大事都可以事前在此协商。[9](p.831)他在主持共同纲领起草小组讨论纲领草案时,引导各民主党派代表进行讨论并认识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不仅应当继续坚持统一战线,而且需要形成组织,人民政协就是它最好的形式。代表们对党派去留问题也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取消民主党派不符合中国革命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新民主主义时代既有各阶级的存在,就会有各党派的存在。各阶级利益和意见虽有不同之处,但在共同要求上、在主要政策上是能够求得一致的。[28]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努力,最终保留了大多数民主党派。当代中国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的9个民主党派,即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①

  关于多党合作的性质和分工,周恩来于7月初在筹备会党委会召集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座谈时指出: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的。不是在野党与在朝党互相斗争、互相交替,而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政治合作与分工的制度。各政党可联系不同方面的人,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民革联系国民党内中层干部;民盟主要地联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建主要地联系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各自联系的对象和工作不同,但总的方向都是建设新民主主义。 ② 他分别同民盟、民建的领导人谈了各民主党派分工合作的问题,商议民盟应否专收知识分子;[20]民建应团结、教育、领导好工商业者及与他们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并建议吸收公、私企业厂长和经理。[9](p.828)

  8月,周恩来在筹备会常委会上正式提出:在人民民主国家乃至社会主义时期,仍需要统一战线。“要合作就要有各党派统一合作的组织。如果形成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名称也要固定,建议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p.838)会议一致通过了周恩来的提议。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简称一届政协)开幕。27日,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 重温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历程
    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创作原因研究
    3. 刘少奇与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中的粮食问题
    4. 刘少奇与1962年经济大调整
    5. 刘少奇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研究及其现实意蕴
    6. 刘少奇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7. 刘少奇同志办学校
    8. 刘少奇: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9. 刘少奇如何到农村搞调研
    10. 刘少奇与1950~1954年新中国的援越政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