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沙健孙:毛泽东与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10-03-16    作者:沙健孙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3-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本刊记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沙健孙: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基本的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是:
  第一,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1956年4月初,毛泽东即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个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指示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阐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原则。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及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他指出:我们“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他把这个“产业革命或者说经济革命”,称作是“第二个革命”。他阐明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原则。一是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中国的发展所遵循的是“两步走战略”,即首先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后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大约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指出,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为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根据。三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这就是说,在一个长时期里,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提出的这个观点,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四是提出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五是提出在政治生活中判断是非的标准。毛泽东在论述两类矛盾的学说时,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两条。坚持这六条标准,是我国的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政治保证。
  第三,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个命题,指出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工作,并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主张实行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中小企业、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等一系列的“同时并举”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阐明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若干重要思想(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张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主张试办托拉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主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主张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最根本的权利;提出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要求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提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设想(如国家主席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党代表实行常任制等)。在文化建设方面:指明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提出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出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历史任务。

  第四,论述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十分重视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高度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要求采取坚决措施加以防止和纠正。他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且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决反对共产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好“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军队和国防建设、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方面,毛泽东等也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革命家提出和阐明的这些富于独创性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基础”。
  实际上,不仅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所遵循的思想路线;而且毛泽东等在探索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已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继承,成了这个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讲过:“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习近平同志也讲过:“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记载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