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1959年:新中国计量制度走向统一
发布时间: 2011-09-28    作者:关增建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8-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计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多制并存是新中国计量制度未能及时统一的重要原因,但新中国成立10年计量制度仍没有统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950年,万象更新。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在陆续建立的国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组织和领导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5]但由于计量事业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因此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管理。中财委技术管理局成立了度量衡管理处。19525月,中财委技术管理局撤销,度量衡管理处划归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3](p.2)直到195411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关于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的议案》中才建议设立国家计量局。19551月,在原度量衡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计量局,直属国务院领导,统一管理全国的计量事业。

1956年,国家为加强全国的技术领导工作,成立了国家技术委员会。19571月,国务院决定国家计量局由国家技术委员会代管。计量事业领导体制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已经认识到计量制度的统一需要国家的推动。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与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一管理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将国务院直属的国家计量局改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属局,对外仍用“国家计量局”名义;计量问题被列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第55项,即“统一的计量系统、计量技术和国家标准规格的建立”。[3](p.6)至此,计量事业最终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科技管理事业,并由国家最高科技管理机构组织实施。这为一年后计量制度在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组织准备。

从上述变动过程可以看出,新中国的计量领导体制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新生人民政权也在探索计量事业的管理模式,这种探索反映了新政权对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不断摸索、不断熟悉的过程。

国家计量领导体制的确立仅仅是我国计量事业及其管理体制的一个部分,真正的现代计量管理起源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在1955年之前并没有全国性的计量领导和管理机构,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计量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具体表现就是因计量的不统一而造成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比如,1955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为军委通讯兵部制造通讯设备,通讯兵部验收后认为不合格,双方发生争执。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双方所用的计量标准仪器未经检定,量值不统一所致。[2](pp.2324)还比如,当时直接参与计量事业调整的张功铭也有这样的回忆:“1953年,组织了三个工作组:王江、丁得荣东北组,王世瑄、邵增丰华东组,李慎安、张功铭西南组,分别到东北、华东和西南各大工厂,调查计量工作现状,历时近100天。调研结束后,经过汇总,进一步认识到,许多大型机械厂由于计量工作缺乏,产品质量问题十分严重,亟须建立并健全工厂计量室,开展长度、力学、热工的计量检测和检定工作,保证机械工业中的量值的统一、准确和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6]这些都表明,在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计量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计量管理体系。1953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了计量鉴定所筹备处,[3](p.3)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计量”替代度量衡命名的机构。该机构主要开展长度、力学、热工等计量鉴定工作,保证机械工业中的计量器具单位量值的统一、准确和正确使用,以提高产品质量。随后,铁道部、电力工业部、电机工业部、冶金部、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军委通讯兵部等也先后建立起自己的计量管理体系。[2](p.23

各部门建立起自己的计量管理体系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现代计量制度有着重大意义。但是,这也产生一个问题,即计量管理体制“各自为政”,加大了整合统一的难度和成本。国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促使国务院在宏观层面加强计量工作的统一领导,即成立国家计量局,统管全国的计量工作。国家计量局成立后,为领导和协调全国的计量工作、理顺计量管理体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国家科委在19597月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曾指出:“解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计量工作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很大的开展……但是,计量工作的开展,在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还不平衡,一个统一领导的全国计量工作系统还没有形成,这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外物资交换量的巨大增长,计量制度必须进一步统一,计量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4]这或许可以看做是新中国计量制度一时不能统一的体制性根源。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计量管理体制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1.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留学归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2. 弹性与理性:1956~1962年上海地区的市场竞争
    3. 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意识构建
    4. 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优化军事战略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5. 周红: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
    6. 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7. 文化范例: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1949-1956)
    8. 孙翠萍:试析1949~1978年新中国对港澳问题政策的制定及意义
    9. 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10. 论“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经济建设协调性策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