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沙颍河治理座谈会召开。当时省水利厅陈惺回忆:会前,他们结合漭河经验,以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大型、中型工程为骨干,点、线、面治理相结合,提出治理颍河的规划方案。谭震林听后表示满意,但也说明他来主要是发动群众修小型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兴修水利高潮。讨论时强调对群众性治水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热情支持。谭震林的参谋们搜集意见,有人主张把山区蓄水的办法推行到平原上。陈惺慎重指出,“以蓄为主是根据山区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宜在平原推行。黄淮海平原……必须立足于排……”。会议最后肯定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推向全国。本段和下一段内容参阅陈惺:《治水无止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3页。谭震林一行在安徽肯定了平原河网化的经验,肯定“以蓄为主”也适用于平原,提出“一块地对一块天”的口号。水利部总工徐乾清回忆,此口号最先由谭的秘书提升出来。1958年2月,河南省按此精神召开“交流会”。批评了“思想保守”的干部,肯定大挖坑塘;并指出在水利建设上存在两条路线:一是解放思想,依靠群众,依靠小、土、群达到多、快、好、省的先进路线,另一条是因循守旧,迷信教条,追求大、洋、全的保守路线。最后发出“百日基本实现水利化,永远摘掉灾区帽”的理想和盲动的号召,彻底吹响了河南水利“大跃进”的号角。
吴芝圃对河南省水利“大跃进”出现的严重失误负有具体的领导责任,但河南的经验与成绩一直也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1957年秋,国务院授予济源县“漭河驯服,万民受益”奖旗;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社论,肯定和推广河南治理漭河的经验,并报道“三主”方针治理沙颍河。
今天看来,多数工程还是必须修的,但一些是盲目规划的,问题存在于平原治水方针偏差和“左”倾盲动性。
1958年8月,在郑州召开平原地区河网会议,制定以河网化为中心的平原水利建设规划。宣传说,当年投入苦战水利的农民人数已达1500万人,而且从1957年10月至1958年6月,“共完成土、石方88亿公方,蓄水能力262亿公方……灌溉面积,共达到12546万亩”。《1958年冬到1959年春水利建设方案》要求两三年内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新修梯田1000万亩,平原河网化、园田化;“地平如镜,埂直如线”,抽调劳力600万大干150天,完成土石方100亿立方米。实际上1957水利年度全省只完成2909万土石方,持续跃进的1960年度也只完成134亿立方米土石方。本页以上有关统计数据出自河南省水利建设统计资料。1958年和1959年群众投劳折资若按正常比例,累计可能达到10多亿元。1980~1990年代初,每年河南水利投入总额也才2亿元左右。可见“大跃进”期间无论是设想、统计数浮夸数字,还是真实投入,都是十分惊人的。直属水利基建投资额度除1956~1961年接近与超过1亿元外,一般比较均衡,在数千万元左右;但“大跃进”的三年,河南本省年度投资额度大幅度提高,超过中央投资——接近和高于2亿元。加上农民群众投劳折资,总投入非常惊人。非常的投入促成当时水利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水利逐年基建投资总额基本处于全国首位,若按1957年可比价格水平,投资额度也远大于1980~1990年代。
1958年河南省同时有9个大型水库进行施工,其库容总和达到600亿立方米,加上几十个中型水库,资金和劳力投入超过河南省的实力。许多工程质量问题、效益问题一直拖到60年代乃至70年代才逐一解决。平原地区盲目引水,导致豫东沼泽化、盐碱化严重,涝灾面积由1955年的500万亩发展到1960年的900万亩。到1961年,盐碱化面积达520万亩,破坏了农业生态。
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在“大跃进”中遭遇到严重困难,农业水利也出现重大问题。基于严峻形势,1960年9月,省委发出《关于立即停止大、中型水利施工,将民工转向农业生产的通知》。1961年3月,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压缩,一系列工程被迫下马。水利部总结:“尽管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主要是片面地强调小型工程、蓄水工程和群众自办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小型与大型、蓄水与排水、群众自办与国家指导的辨证统一关系,在水利建设中规模过大,留下了许多半拉子工程,许多工程质量很差,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水利部:《水利辉煌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不过,在谈到问题和教训时,也必须看到,1957~1965年期间,河南兴建了9座大型水库,建成52座中型水库,421座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为110亿立方米,比1957年增加了7353亿立方米,即增加了200%的库容量,为发展防洪灌溉打下了基础。在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水利面临下马和调整,但为应对三年抗旱,自流灌溉并未停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红旗渠等多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44万亩,比1957年增加了221万亩;旱涝保收田1075万亩,比1957年净增1023万亩。
平心而论,从已核实的数字,不能说1957年以来河南水利没有发生过一个可称为跃进的事件。当时,毕竟迅速集结了资金,以群众运动的方法修建了千计中小型水库,开工了9座大型水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淮、黄河大堤加高,以及1956~1965年兴建、调整改造,开始配套、巩固的工程,成为河南水利的基础。在1965~1978年的建设高潮中逐渐完善,成为全省农业水利的家底。
河南省委对水利建设方针也进行了原则性的调整。以下三段内容参阅陈惺:《治水无止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7页。
1961年6月,刘建勋到河南主持工作。突然带陈惺去各地调查;并告,当前首先要办的,一是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重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整修被严重破坏的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力。一路总结经验教训。刘说:“现在平原治水问题那么普遍,那么严重,这不是具体工作问题,而是方针问题。”1961年冬,省委明确提出,“平原地区要以除涝治碱为中心,实行“以排为主,排、灌、滞兼施”的方针;并提出“挖河排水、打井灌溉、植树防沙、水土保持”措施。刘说:“在中央对‘以蓄为主’的提法未改变之前,以排为主只在省内讲,对外不提。”10月,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就提出水利建设的总方针是“旱涝兼治,兴利和除害并举”,在平原地区以除涝治碱为中心。从而水利建设工作出现重大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