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刘祖爱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在此前后,为适应我党工作重点转移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及时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扭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于科学技术的左倾错误思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把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摆在军队建设的首位20世纪4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一浪潮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针对“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散布的各种谬论,他否定了曾得到毛泽东批准的“两个估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批判了“四人帮”的“反对科学是生产力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劳动者”,“科技人员应当受到尊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我们要在短短二十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同上书,第89~90页。这一讲话精神在全国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防科技战线通过整顿,端正了对科技工作和知识分子地位、作用的认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国防科研、生产秩序逐步得到恢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地位日益彰显的发展趋势,在指导军队建设中,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突出地位,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技术也是重要的战斗力,奠定了“科技强军”的理论基础。

  国防科技发展直接关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是改进武器装备、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邓小平重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规划。1975年1月25日,他指出,“国家正在考虑下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军队装备也要有规划。科研要走在前面,不但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9月26日,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同上书,第32页。“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同上书,第52页。他赞成重建国家科委,并建议把军队方面的科研也统一管理起来。注重发展少而精,真正顶用的、高科技含量高的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邓小平亲自领导制定了“86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并根据我军实际,提出了加速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课题,使我军建设走上了科技主导的发展道路。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国家部署“2000年的中国”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国防科工委提出了2000年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目标,有力地促进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国防科技的持续发展。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防科工委在邓小平的指导下,进一步调整了发展国防科技与发展国民经济、科研与生产、型号研制与预先研究、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集中力量发展常规武器装备、战略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在加强科研、提高国防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1. 论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时代责任
    2. 刘维芳: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历史演进
    3. 王蕾: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形成
    4. 为新时期中埃关系注入新活力
    5. 新时期,质量为主题
    6.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管理
    7. 王义桅:新时期中美关系需要面向未来的理性合作
    8. 做好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的若干思考
    9. 扎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
    10. 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