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确立新时期政治路线所作的“接续传统,开创新局”的实践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这一探索,为30余年中国的振兴发展所验证。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不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就不会有今天的好形势。同样,不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还会把纠‘左’变成‘纠正’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也不会有今天的好形势。”
这段话中提到的“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和“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其核心含义就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长期以来,学界总是把邓小平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相提并论。事实上,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的保证。在三者的关系中,政治路线居于中心地位。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厘清邓小平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路径,清晰揭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原点样貌。
实质上,在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在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方面,主要完成了创造性地接续传统、开启新局的两大历史性任务。
创造性地接续传统
所谓创造性地接续传统,就是解放思想,审慎地对待和处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遗产和政治遗产,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创造性地接续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部分
邓小平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磨练下,在毛泽东的培养和信任中成长起来的党的优秀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文革”结束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深知尽快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长期极左路线的严重桎梏,加上当时“凡是派”领导人的僵化教条束缚,实现政治路线的转变遭遇严重障碍。要克服这样的思想障碍,就必须从“左”的思想困局中突围。而这一突围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毛泽东的巨大历史存在。
历史不能割断。邓小平的基本看法是:“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遗产的基本态度,集中体现在他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起草工作的指导上。他对起草小组提了三条要求:“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还是过去的话,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条要求,包含了邓小平看待和处理毛泽东思想遗产的政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