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发布时间: 2011-02-21    作者:费虹寰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邓小平为确立新时期政治路线所作的“接续传统,开创新局”的实践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这一探索,为30余年中国的振兴发展所验证。

  1985923,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不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就不会有今天的好形势。同样,不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还会把纠‘左’变成‘纠正’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也不会有今天的好形势。”

  这段话中提到的“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和“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其核心含义就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长期以来,学界总是把邓小平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相提并论。事实上,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的保证。在三者的关系中,政治路线居于中心地位。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厘清邓小平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路径,清晰揭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原点样貌。

  实质上,在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在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方面,主要完成了创造性地接续传统、开启新局的两大历史性任务。

  创造性地接续传统

  所谓创造性地接续传统,就是解放思想,审慎地对待和处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遗产和政治遗产,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创造性地接续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部分

  邓小平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磨练下,在毛泽东的培养和信任中成长起来的党的优秀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文革”结束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深知尽快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长期极左路线的严重桎梏,加上当时“凡是派”领导人的僵化教条束缚,实现政治路线的转变遭遇严重障碍。要克服这样的思想障碍,就必须从“左”的思想困局中突围。而这一突围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毛泽东的巨大历史存在。

  历史不能割断。邓小平的基本看法是:“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遗产的基本态度,集中体现在他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起草工作的指导上。他对起草小组提了三条要求:“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还是过去的话,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条要求,包含了邓小平看待和处理毛泽东思想遗产的政治智慧。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