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海疆史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海疆理论的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由于受历史上“重陆轻海”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海疆史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整体上看海疆史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亟待提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亟待创新,与陆疆历史研究相比成果的总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海疆史研究的现状,与我国数千年海疆开发、管理的历史和拥有辽阔海洋国土的现状相比极不相称,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更不能满足维护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强海疆管理的现实需要。
第二,海疆史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主要反映在海疆史研究缺乏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没有可供因循的自成一体的学术规范,各相关领域、专题研究自身或相互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学科体系,关于历代海疆治理思想、历代海疆政策等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
第三,对涉及领海主权、海洋权益的重大问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侵犯我领海主权和权益的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历史总结、预案研究和对策研究。
第四,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集团优势。目前学术界对海疆史研究既缺乏总体规划和相互协调,又没有一个专门从事海疆史研究的科研机构,使得学术交流和沟通渠道不畅通,研究力量各自为“战”,研究课题重复,不仅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而且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普遍不高,学术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由于研究经费匮乏,诸多重大课题,特别是跨省市、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无法开展,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无法整理、出版,不少重要的国外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翻译、出版。
第五,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正值我国海疆史研究队伍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研究队伍人才外流、后继乏人已日益严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知识结构的失衡,导致海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步履维艰,原本实力较强的一些科研单位也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并呈现日益恶化的态势。近年来,一些院校在系所调整时将部分相关研究机构拆分、解散,既不利于海疆史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科研队伍的建设,对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第六,在海疆史研究中,史料的使用、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欠缺:
一是国内相关机构保存了大量档案文献,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档案涉及海域管理、岛屿开发、经济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这些档案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对于海疆史的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但是,这些档案至今未得到充分利用,以此为基础开展海疆史研究的成果更是鲜见,甚至在国家级历史档案馆和沿海省市档案馆等部门所藏的相关档案不仅尚未得到有效整理,而且还面临着保护不善、损坏严重的窘境。而外国保存的有关中国海疆历史的中文和外文文献、资料、档案更是难以问津,甚至难窥其貌。文献、资料、档案的欠缺已经成为海疆史研究中的“瓶颈”问题。
二是多年以来国外研究我国海疆史的成果颇为丰富,特别是以英文、法文、日文和东南亚各国文字发表的成果较多,但其中大多数成果仍未为我国学术界翻译、利用。这一现象不利于我国海疆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中外学术界的交流。
纵观60年来中国海疆史研究发展的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学术成果丰硕,学术体系薄弱;专题性研究突出,系统性研究欠缺;史实类研究显著,理论类研究滞后。与中国边疆史其他学术领域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中国海疆史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值得欣慰的是,老一代学者的卓越成就,奠定了海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维护海洋领土主权、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为己任,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治学之道的优良学术传统。新一代研究者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成为不断开创海疆史研究崭新局面的希望所在。随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日益繁荣,中国海疆史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摘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