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新中国掀起回国潮:海外归来学子成科教事业中坚
发布时间: 2010-03-25    作者:熊华源 费虹寰    来源:《湘潮》 2010-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科教事业的中坚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教等建设人才。1536位从海外回国的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的无价之宝。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在当选的172位学部委员(不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61位)中,有156位留过学,占了90%。1957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增聘学部委员18位(不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3位),有留学经历的上升到91%。许多人带回了海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领导者。
  李四光在地质部任职期间,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他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从1955年开始,地质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工作。李四光运用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找到了第一个高产大油田——大庆油田。以后,我国又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学理论,先后找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型陆上油田;接下来,我国又在渤海、黄河入海口周边和南海发现大型石油矿区,建立了大规模的海上油田。我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已接近美国,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李四光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华罗庚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0年3月回国后,他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从事多复变函数论中四类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研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数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是1956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3位获得者之一。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有的成为具有不朽价值的经典文献。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除了纯粹的数学研究,华罗庚在数学的应用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创造性地让数学从书斋里走出来,为国民经济服务,积极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并在经济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的文艺晚会上,华罗庚幸运地坐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亲切地对他说:“华罗庚同志,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遵照毛泽东的嘱托,从此以后,华罗庚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热心指导青年人成长进步。在华罗庚的培养和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一大批像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政、严士健、潘承洞等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数学家。中国数学学派在国际数学领域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华罗庚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他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博士。他的名字载入了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

  1950年8月,“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治学严谨的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0月,邓稼先出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事业。
  此后的8年间,邓稼先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随即,他又同于敏等科学家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成功研制氢弹,并在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扩散病故。他在临终前感慨道:“我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著名无机化学家、材料学专家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严东生,1949年春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夏回国。20世纪50年代,他解决了我国包头铁矿石中的氟化物在冶炼中对各类耐火材料的侵蚀问题,提出了选择合适材料的建议,并为发展高温氧化物特种陶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60年代,他针对我国稀土元素蕴藏量丰富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对稀土氧化物与其他高温氧化物体系,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70年代,他开展了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涂层的研究和指导工作,阐明了涂层在高温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与热应力的关系等问题;80年代,他进行高温结构陶瓷,快离子异体以及无机复合材料等新领域的研究。他先后担任中国化学会和硅酸盐学会的理事长、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冶金、航空、航天等工业以及国防新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际无机材料界公认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任新民,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工程力学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他坚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多级火箭发动机以及试验通信卫星的研究、设计和研制,解决了大量技术关键问题。他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与此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队伍,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重大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任新民位列其中。
  著名电子学家罗沛霖1948年就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两年后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他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无线电原件厂——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1958年,他参与指导和组织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工作;70年代初期,他组织和指导国产计算机系列化的联合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国计量与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的中国电子”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和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获授2000年中国工程科技奖。
  回顾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深感,中国科技事业辉煌成就的取得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中共领导人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谋远虑,二是广大科学家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和推动大批留学生回国的重大决策,为新中国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也为中国的民族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