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编写 为了加强对教材编写工作的领导,教育部决定成立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有计划、有步骤地编译各项适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经过初步的摸索,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整理自己的研究所得,如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王瑶教授编写了40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讲义》,吕叔湘教授编写了《世界文学史年表》等,[12]这些教材虽然还有尚待完善的地方,但是基本符合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材短缺的状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给其他学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题材,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建设与改造。
教学方法的改进 力求理论与实际一致、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决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和参观,并将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政府各业务部门应协助高等学校的教学、实习和研究。这就明确了高校和政府在推动理论与实际一致过程中所共同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文件作为落实的保障。
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素质与培养新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各校普遍建立了教学研究指导组,负责拟定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进度、制订教学大纲、规定参考书等。参加教研组的教师可以共同商讨和改进课程内容、编订教学资料、交流教学经验,对于课程的改进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以及《决定》的颁布对课程改革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改革从课程内容的修订扩展到教材、教法、教师等一系列环节的变革,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
(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1950年度教学计划审查会议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讨论会
1951年1月23~2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1950年度教学计划审查会议,其目的之一是了解各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吸取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教育部组织了近120位专家,重点审查了51所学校各系的教学计划。
从公布的审查总结来看,各校大多按照《决定》和《课程草案》的规定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对政治课比较重视,对课程的精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有进步,但总结也指出了仍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有的高校把政治课列为选修,或是以其他课程代替指定的政治课;有的学校竟然将旧约列为“马列主义名著选读”;教学的计划性尚待加强;课程设置杂乱、重复,因人设课的现象还部分存在。审查总结提出,争取在两三年内基本上完成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工作。[13]
鉴于这次审查各校教学计划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6月25~29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讨论会,修订了文、法、理、工学院各系及财经学院若干系的课程草案。由于会上修订的课程草案不能及时发出供各校参考,教育部于8月21日通知各高等院校,按下列原则拟定1951年度各系教学计划,即必须充分贯彻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编排课程时,应从培养一定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课程着眼,业务课程应有重点,选修课应尽量减少;各种课程均须拟定教学大纲;政治课是各系科的基本课程,着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事学习着重于时事政策教育;将实习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周学习时数,包括上课、自习、实验、实习、讨论、时事学习等最多不得超过54小时。[7](p.43)
三、 课程改革向教学改革的转向
正当各高校按照中央教育部的部署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1951年秋,中共中央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不久又启动了院系调整的工作。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一度转向了教师的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直至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初见成效以后,才又重新提及课程改革问题,但提法已变为教学改革,其关键是“实行新的教学计划,采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14]教育部副部长柳湜在195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上谈到:“解放初期,我们废除了反动课程,添设了革命政治课,以及改变了某些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事实上,就开始了教学改革的过程;但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却是最近一年或不到一年的事”。[15]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还注意到,高校教师在教育思想、治学观点、工作作风等方面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某些不符合新民主主义方针要求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崇拜欧美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还相当普遍地存在,时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马大猷曾谈到:“有的教师讲授美国英国的机器怎样设计,德国的怎样设计……至于我国的机器怎么样呢,却没有讨论。像这种‘崇拜英美,迷信德国,夸张日本,怀疑苏联,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虽然不是人人都有,但仍是相当普遍的。”[16]关于这一点,钱俊瑞曾明确指出:“两年来的经验同时证明了,如果高等学校的教师们还是服膺着英美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还是固执着自己的个人主义,客观主义和宗派观点,而得不到确实的改造,那么一切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诸如院系的调整、课程的改革、教学法的改进等等,都是难于进行和贯彻的,一切关于改革高等教育的决定和规章就难免不成为具文。两年来大多数高等学校改进得如此之缓慢和如此之少,还不够证明这一点么?”“教师们的思想改造乃是改革教育的关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