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刘少奇研究
“刘少奇专案”内幕揭秘
发布时间: 2010-11-13    作者:李 实    来源:《人物》杂志 2010-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个专案组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定案后继续存在,大约到19736月以后才结束使命。这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虽然专案审查刘少奇从19673月就已正式开始,5月以后进展加速,但一直到19684月中旬以前,关于刘少奇案情的各种请示报告和对外联系工作仍用王光美专案组名义,19684月下旬起才用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的名义。这可能也是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心虚的一种反映。

  专案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变动更大。196612月刚成立的领导成员中有萧华(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不久萧华遭到诬陷迫害,当然也就不可能再参与此事。1967911,谢富治亲笔写了一个便条:王光美专案成员于下:江青、谢富治、戚本禹、汪东兴、叶群组成王光美专案小组。请总理、伯达、康生同志批。原来的萧华同志不再参加了。

  这时的王光美专案小组,实际上已经是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谢富治再次被任命为组长。当时戚本禹还被任命为副组长,过了没多久,他也被揪出打倒。

  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的工作,现在已经难以准确统计。专案组的组织机构几经改组、扩充,工作人员也就不断调整、增加。196612月刚成立王光美专案小组时,只有几名工作人员,以后陆续增加到数十人。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只参与了某一项工作或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常有人调进调出。有一个时期还在专案组之外成立了若干个外围组,担负一些次要工作。至于从一些省、市、地方部队、红卫兵组织中抽调人员配合工作或参与局部工作的,那就更多了。例如:集中关押该案嫌疑犯的北京第二监狱,一次就从军队借调了100多名干部做审讯工作。为查所谓“1929年刘少奇在沈阳自首叛变的证据,仅沈阳一地就组织了400人的彻查队伍查阅敌伪档案。

  专案人员中有些人因不被信任而调出或清除出专案组,有的甚至被关押坐牢。196711月,谢富治等下令将公安部调来的人全部撤出,另从军队调来一批干部取而代之。曾担任专案具体负责人的肖孟,被江青点名批评为右倾,于196711月被逮捕入狱。

  尽管专案人员有很大变动,但这项工作一直处于江青、康生的操纵之下。前台的直接负责人则主要是谢富治。

  1968222,谢富治在专案组的一份报告上批道:大叛徒刘少奇一案,主要工作都是由江青同志亲自抓的。今后一切重要情况的报告和请示都要直接先报告江青同志。”627下午,谢富治又向专案组人员谈了这一问题。当时一位专案人员的笔记本上就记载着谢富治这样的指示:今后,应当原原本本的向江青同志报告,并要把犯人的原件供词送上。”“要有组织观念,脑子里要有个江青同志,重大事情要请示江青同志,有利于把案子搞好,有利于把叛徒抓完,有利于把文化大革命搞好。据戚本禹回忆,中央常委要康生分工负责刘少奇一案,说:主席把这样重要的工作委之于康生,康生很高兴。那时陈伯达与康生闹矛盾,把康生的夫人从中央文革办公室挤走了。康生情绪一度不太好。主席委托他这项重要任务以后,他的情绪又好起来。

  整个专案工作过程受江青、康生、谢富治这三个人操纵和直接指挥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要事都要向他们直接汇报,专案材料和工作报告都要首先经过他们之手才能上报或作进一步处理。他们还不断地划框框、定调子,然后要专案组搜集材料。稍不如他们的意,轻者批评、整顿,重者调离、关押,一直到按他们的旨意行事,达到他们的要求为止。

    1. 刘少奇民主集中制思想探析
    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创作原因研究
    3. 刘少奇与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中的粮食问题
    4. 提高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5. 经文纬武谋华中——刘少奇
    6. 刘少奇在华北抗日前线
    7. 樊宪雷:刘少奇与中共七大主题的深化
    8. “刘少奇与中共七大”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
    9. 刘少奇退夜班加餐费
    10. 刘少奇的“四不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