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中国60年税收管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遵从经济体制决定税收管理体制的逻辑思维,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60年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变迁历程为分析对象,梳理新中国60年税收管理体制变迁的脉络,可以看出新中国60年税收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一)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制约着税收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和任务
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与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而税收制度是重要的具体经济制度之一,税收管理体制则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构成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税收体制属于第二层次的制度,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决定了中国税收体制演进的逻辑。与中国经济体制三次制度变迁相适应,中国税收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次制度变迁,使得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关系发生多层面转变。
(二)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经济体制决定税收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这种体制固然有先天缺陷,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特殊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它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把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具规模、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收入分成”制度构成计划经济时期最稳定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分成”制度具有一些共享税分配的雏形。它形式多样,有“超收分成”、“比例分成”、“分类分成”和“总额分成”等四类主要形式。它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分别存续了5年(1950~1952年、1974~1975年)、1年(1953年)、5年(1954~1958年)和14年(1959~1967年、1969~1970年、1976~1978年),总计存续了25年,构成计划经济时期最稳定、运行时间最长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制度。
(四)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创新意义
1994年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带有显著的制度创新性质,初步建立了中央与地方间以划分税种为基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呈现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基本轮廓,从而使财税体制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要求。
(五)建立规范的分税分级管理体制是中国当前税收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1994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明显带有前瞻性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变动。尽管改革的基本取向和目标已经明确,但由于条件所限,在前瞻性设计中容纳了过渡性成分,使之与整体改革不相适应的一些矛盾正在暴露出来。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规范,推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前进,真正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国当前税收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回顾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认真探索新中国税收管理的规律性,对于完善中国税收管理体制、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和纳税人权益,对于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一、第四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1987年版。
[2]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编《税收工作文件法规选编》1983~1989、1993~1998年各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1990、1994年版,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1999年版。
[3]国家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规》2001~2009年各卷,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009年版。
[4]国家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大事记(1949~1999)》,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5]财政部农业财务司编《新中国农业税史料丛编》第五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6]刘佐:《新中国税制六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刘佐:《中国税制概览》1996~2009年各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009年版。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法规库。
[作者简介] 霍军,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