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史学论文*
——纪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
今年又轮到甲申年。60年前,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为纪念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的第五个甲申年,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60年过去了,这篇长不过1.6万多字的史论不仅没有失去它的影响,而且还被人们集会纪念,这在史学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的,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篇史论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想,原因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这篇史论适应了中国共产党防骄拒腐的需要,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郭老在文章中总结了李自成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深刻教训,道出了争取执政或已经执政的政治力量要想取得政权和长久执政就必须防止骄傲和腐化的铁律。文章指出:“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 正是这一分析,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不仅马上指示有关部门把这篇论文列入1944年的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学习,而且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特别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在印发此文的联合通知中也告诫各级组织,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强调《甲申三百年祭》“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 。以后,毛泽东在致郭老的信中又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显然,郭老的这篇史论给正在思考我们党在胜利面前如何保持旺盛斗志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毛泽东,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中共七大预备会和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多次强调:我们现在还没有胜利,前面还有困难,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今后胜利了,党内可能因为胜利而使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得以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他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再次提到了李自成的教训,并把此行比做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由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止胜利后骄傲和腐化的问题,得以在建国初期保持了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