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启示与思考
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交互发展的运动轨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从本质上要求必须协调发展 二者发展的协调性基于:其一,目的的一致性。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都以捍卫和发展国家利益为目的,国防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安全利益,经济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利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共同构成了国家利益的最核心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其二,实现的互补性。一方面,国防现代化必须立足于现有经济基础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科学技术,而无法超越这一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可能性和最高水准。另一方面,经济现代化又必须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失去了主权和安全保障,屡遭外敌掳掠,任何国家都无法正常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可见,二者互为实现前提。其三,发展的同步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同一发展决定因素从本源上决定了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同步性和匹配性。本源的一致性、实现的互补性和发展的同步性决定了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必须是同向、同步、同阶段发展。即,一段时期内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程度、速度和空间是由国防现代化发展的程度、速度和空间最终决定的。反之亦然,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速度和空间也由经济现代化发展所决定。因此,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应当协调发展。
2、经济现代化发展呼唤着国防理念与时俱进 如前所述,经济利益的发展空间大小最终由国防实力所能提供保护的空间决定,反之,国防能力和发展水平也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所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国防发展的实然状态,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国防发展的应然状态。这启示我们当前既不能因偏重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影响了经济现代化建设大局,又要及时更新国防理念,在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及时拓展国防利益空间,以利于经济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防”理念,主要是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18]这里“国防”的对象或范畴是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即边界内的疆域范畴。这种“国防”实际上是一种偏重“国土防御型”的国防。从本质上看,“国防”应当是“对国家利益的防卫”,是对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的防卫和斗争。在以往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国家利益常常局限在边界之内的国土上,“国防”即意味着“国土防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集中体现在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任何国家若再“闭关锁国”则无异于画地为牢、自取灭亡。因此,此时的“国防”应摆脱地域的局限,具有走出国门的能力,确保已延伸于国门之外的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即,在全球范围内,凡是国家利益涉及到的地方,国防能力就必须延伸至此地。如此,国防才能真正履行时代赋予它“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的新使命[18]。
3、建立健全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势在必行 在现实中,坚持经济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协调发展,仅仅树立了这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二者协调发展的机制。其一,建立国防投入科学化机制。中央应在专门部门充分研究世界各国国防投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点,详实论证中国经济发展规模与国防建设规模的比例关系,并以此确立国防投入的科学比例,做到既有效地促进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又不影响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同时,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诸如颁布《国防预算法》等形式以确立长效机制。其二,建立寓军于民、军民兼容的军地融合机制。坚持寓军于民,就是要寓军事工作于经济发展之中,寓国防建设于国家建设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现代化国防。其三,建立平战结合的快速动员机制。坚持经济与国防的协调发展,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国防能力,这就需要坚持平战结合的方针,寓国防潜力于综合国力建设之中,把国防动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灵活反应的平战转换机制,提高国防动员的快速性和高效性。其四,建立检查监督机制。主要是检查监督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防止和克服可能出现的偏向一头、顾此失彼等问题,使其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运行,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以上机制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如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则定会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杰.国防新论·民国丛书:第2编(31)[M].上海:中华书局,194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3-02-05(1).
[5]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4-09-24(1).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00.
[9]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第11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10]徐焰.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8).
[1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2006年中国的国防[N].解放军报,2006-12-30(3).
[1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1991-01-29(1).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2006年中国的国防[N].人民日报,2006-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