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化肥厂的建设投产是重要因素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据专家研究,按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计算,大致生产100斤小麦,需吸收纯氮3斤,磷(五氧化二磷)125斤;生产100斤皮棉,需吸收氮15斤,磷54斤。化肥投入是增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资源条件差,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2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4%,况且受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影响,耕地在逐年减少。在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年第5期,第1页。
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主持下,设计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工艺,装置规模为年产2000吨,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小化肥”。建国以后,全国共建了1533个。小化肥数量不少,但质量不行,它的肥效即有效养分只有177%,有些还达不到。而国际上兴起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的尿素,有效养分高达463%,肥效接近“小化肥”的3倍。据农业部门施用资料介绍,施用1公斤尿素可增产稻谷4~5公斤。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因此,大力发展大化肥生产对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大化肥建设项目即“四三方案”指1972年初中央决定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因这个引进方案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故称“四三方案”。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1972年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其中,化肥方面,进口两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厂设备,建在四川和大庆。《报告》还提出在晋南建设用煤作原料的30万吨合成氨厂,同时加快全国正在建设的25个合成氨厂的进度,以及为改造、扩建老厂要进口的关键设备、部件和钢材,需要9000万美元。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这是最早的引进计划,后来发现这批装置先进,生产的尿素增产效果显著,就很快扩大到13套。同上书,第34~35页。
这13套大化肥设备,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泸州(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同上书,第16页。这13个大化肥设备都是1973、1974年签约,同上书,第18~19页。除沧州化肥厂是1973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是1975年、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是1976年动工外,其他化肥厂都在1974年动工,并陆续于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建成投产,广州化肥厂投产稍晚,也在1982年建成投产。同上书,第21~22页。根据有关资料,1977年底,已投产的7套大化肥,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同上书,第35页。
以后,又继续引进,结合国内的国产化设备配套,大化肥设备总数达到33套,年产尿素1593万吨。按照1∶4、1∶5的增产效果计算,1593万吨尿素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8000万吨,占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6218万吨的14%~17%,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同上书,第34~35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而我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化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年第5期,第1页。
有人计算过,农业增加100万吨化肥投入,按国家统配价格计算,共需增加农业成本23亿元,而增产24亿斤粮食和240万担棉花,合计价值约68亿元,农业可增加收益45亿元,加上相应增产的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业,农业的收益还会更高。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四三方案”中大化肥设备的引进计划发轫于改革开放前的1972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