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其中艾思奇及其所撰写的《大众哲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艾思奇同志是云南省腾冲县人,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他的《大众哲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对哲学中国化、现实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大众哲学》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索理论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1. 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结合
《大众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行动起来要求抗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和反映民族的利益,从一开始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镇压革命、镇压人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广大青年失业、失学,生活困苦,思想苦闷,他们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迫切寻求光明的出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艾思奇同志写作了一系列文章,从1934年11月起,在上海《读书生活》半月刊上连载24期,1935年以《哲学讲话》为名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哲学讲话》出至第3版,遭国民党书报审查机关查禁。1936年出第4版时,易名为《大众哲学》,继续出版,成为畅销书。《大众哲学》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深奥的哲理,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大众哲学》是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的创举,它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大众哲学》产生于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大众哲学》从一产生就是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大众哲学》之所以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它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民族救亡图存的问题。不少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正是读了它,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不少青年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奔向抗日前线。《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踏上革命道路。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学者,都曾认真读过《大众哲学》,从中寻求真理,寻求自己的人生之路。蒋介石曾无可奈何地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毛泽东十分喜爱《大众哲学》,称赞它是一本“通俗而又有价值”的著作,并将《大众哲学》的优秀成果,融进了他的伟大哲学专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3. 首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本质内容的大众化。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从而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人民群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这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
二是读者的大众化。这本为大众写的《大众哲学》,在大众中确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大众哲学》就印行了32版,供不应求。1979年又印行了35万册,仍旧一售而空。可以说,《大众哲学》是通俗哲学著作中再版次数最多的著作。艾思奇在谈到《大众哲学》时说过,“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珍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而是一块干烧的大饼。”
三是写法的通俗化。《大众哲学》用生动的笔调,浅显的例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一个基本命题做了解释。它没有用艰深的语言,把读者吓跑,而是使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学得懂的,在思想上能给自己许多启发的。例如在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时,用“无风不起浪”的通俗事例,来论述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用“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论述质与量相互转化的规律;用“岳飞是怎样死的”来论述对立统一的规律。《大众哲学》通过这些实际的事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当时的政治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说给当时的进步青年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跃进。
四是语言的形象化。《大众哲学》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表述,都十分注意通俗化。像“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牛角尖旅行记”、“卓别林和希特勒”、“天晓得”、“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小标题,就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用群众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