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 2011-07-18    作者:邸乘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6-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并提时简称“马恩”)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而不是书斋理论家,因此,他们在创立自己理论的同时,始终注意向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宣传和灌输自己的理论,使之为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思想武器,即注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给大众。马恩一贯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重视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革命理论。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既有一个从外面“灌输”的问题,也有一个自觉地“接受”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斗争展开以前,就必须坚持以“灌输”为主,使无产阶级对社会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伴随着无产阶级的成熟,无产阶级就逐渐掌握理论的主动权,不仅能应用理论,还能创造新的理论。由此,马克思把工人群众能否接受革命理论的指导,视为决定工人运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思想斗争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一条重要战线。在这条战线上,不仅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还必须彻底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同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的欺骗宣传作斗争,驳倒他们散布的种种歪理谬论,并肃清其影响;二是要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作斗争。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粉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捍卫科学社会主义。

  马恩不仅明确提出了“灌输论”的思想,他们还亲自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制定纲领和起草重要文件。这些纲领和文件都是宣传、灌输的最重要形式。

  马恩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制定纲领和起草重要文件,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仅收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就有《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法兰西内战》等。马恩在这些重要文献中阐发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和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恩自己是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注重理论的宣传和灌输,是他们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是,他们在注重理论宣传和灌输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宣传、灌输方式的多样性,其中尤其重视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优秀文艺作品既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诗歌是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的艺术形式。18447月,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释。与绘画和诗歌相比,小说和戏剧等艺术形式更便于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评价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马恩在自己理论著述中,还注重以优美的文笔感染人,自觉坚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以逻辑思维深化形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丰富逻辑思维,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有理论魅力又有文采魅力,以便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深入浅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1. 马克思恩格斯解构“普世价值”的理论立场
    2. 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识别与保存
    3.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
    4. 马恩论权力制约监督的几个问题
    5. 马克思、恩格斯与政治
    6. 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7. 加快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持有的理念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