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 2010-01-30    作者:邱炜煌    来源:天津日报 2010-01-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然而时下在基层的一些辅导解读中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片面理解为“通俗化”,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大众化”缘何等同于“通俗化”

  “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一些同志把它简单理解为“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似乎只要通俗易懂就达到大众化的要求了。之所以片面认识“大众化”,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停留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述。

  当年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概括反映我党当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高度,无疑是精辟深刻的。然而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已经进一步深化。现在如果我们仍然照搬毛泽东1938年的论述,就难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二是肢解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有的同志把“三化”完全生硬地割裂开来,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则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彼此并列,相互独立。这种认识显然不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中国化是核心,也是基础和前提,时代化和大众化不能离开中国化而独立存在。“三化”的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发展,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范和调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具有当代性和通俗性特点,蕴含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容,如今根据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突出提出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三化”其实是一种互文关系,中国化蕴涵着时代化、大众化,大众化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不能狭隘地认为大众化就是表现形式喜闻乐见。

  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大众、一切依靠大众的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大众化”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应体现以下要求。

  一是群众性。即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点。首先要明确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才算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其次要突出“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人民大众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学习者,而且更应该成为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再次要强化“主体意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作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不能认为这只是党中央或理论界的事,而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要结合本地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适用性。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紧密适应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从基层实际需要看,应突出以下内容:一是阐释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三是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三是区域性。即通过各地的区域性探索,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如果说广大干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那么地方、基层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大众化的要义是在各个区域推广普及,要求马克思主义植根地方土壤,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体现地方特色,呈现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要产生区域效应,推动各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是通俗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一要运用“大众话语”。注意深入浅出,用大实话诠释大道理;要追求喜闻乐见,贴近群众需求,激发思想共鸣,增强感染力、吸引力;要体现形式多样,增强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娱乐性。二要形式丰富多彩。创新载体,通过述评、专访、评点、解答等形式,诠释理念、解读现象、提炼精神、总结经验、破解难题,从而减少学究味,增强感染力。

    1. 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2. 加快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持有的理念
    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
    6. 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10. 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