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大众化与中国化相结合。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和应用。
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群众能理解的生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
形成整体合力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保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整体合力是大众化取得成效的保证。各级党委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构,必须按照中央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由党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群团等职能部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职责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宣传教育部门负责落实、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的管理网络和立体管理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进程中,找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为原则,对大学生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形象化的传播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授给青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交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为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的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时代价值,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全面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努力做好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工作。
完善体制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关键。各级党委应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重点工作项目,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一起部署,做到有工作任务、目标、计划、步骤、机构、人员、平台、抓手、考核,并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建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识范围,按照不同的层次将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机制。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拓宽空间,重视网络载体,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机制,根据网络受众的特点,把网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心什么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的着力点,探索各种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及时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实效,使主流的声音、主流的宣讲在互联网上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
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长效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要把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工作者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并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参加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
为了持续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理论宣传教育考核体系,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及时总结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黄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