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发布时间: 2011-02-16    作者:徐晨光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

  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要掌握人民大众,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大众的呼声与需求,努力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牢牢把握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它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意志和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牢牢把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和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充分吸收时代精华,有效应对时代挑战,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更好引领时代发展。

  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首要问题。紧扣时代主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越是紧扣时代主题、贴近时代实际,就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越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也就越能掌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主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世情、国情、党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属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思想武器的强大作用。

  体现人民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存在很多困惑与疑虑。在这一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内在地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根本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过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其学习、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依靠人民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只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又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才能使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影响群众、掌握群众。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既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又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得思想养料和前进动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 

  坚持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就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为此,需要我们坚持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在感情上亲近人民群众、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

  在感情上亲近人民群众。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的通俗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的大众化。正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的,大众化就是我们要和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依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也需要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感情感染作用。只有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满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深情厚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服务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的。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等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有机统一、推进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中,既要讲清理论的时代性,又要讲清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既要阐述理论的科学性、合规律性,又要阐述理论的实践性、合目的性;既要展现理论描绘的美好前景,又要说明科学运用理论带来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不但感到理论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论可亲、可近。

  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要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还要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实践证明,关键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民族化、通俗化、形象化,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徐晨光)

    1. 加快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持有的理念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
    5. 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8.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10. 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