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身边的“五大秘书”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郭省娟    来源:《党史博采》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65月,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给田家英以沉重的打击,在他蒙受陷害时他以死相抗,他离世之际不过44岁。1980年,田家英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长期追随的人、机要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原名叶良和、叶佐臣,19161229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叶子龙1930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年仅19岁的他就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2年,叶子龙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长达27年。作为长期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的人,几十年春风秋雨,叶子龙一直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陪同毛泽东两次访问苏联,护送毛泽东进京,从延安的枣园,河北的西柏坡,到北京的丰泽园,这期间凡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忠厚诚挚的品格,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多次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称赞。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冒着很多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风险,同时也要有异乎寻常的勇气。叶子龙在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时也曾被人诬陷过,这就是所谓的窃听器事件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作为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有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不做无用的事,不说无关痛痒的话,所以对他说过的话要格外的留心。进城以后,叶子龙总想尽量地把毛泽东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为此叶子龙想过很多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录音的方法。录音作为现代化记录的手段,对于记录、整理、保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早在延安时,为了准确记录领导人的讲话,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速记人员,直到解放后速记仍是记录领导讲话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要室的工作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了。1956年以前,机要室作为中央的核心秘书部门却没有记录人员,更没有现代化的录音设备,为此,叶子龙几次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谈这个问题并请示周恩来筹划录音工作。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机要室便陆续购买了录音设备,培训了专门的录音人员,不料这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诬陷成所谓的窃听器事件,说成是在毛主席身边搞特务活动",是为彭、罗、陆、杨反革命集团搞情报,在这所谓秘密录音一案中,不仅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干部和机要室的许多同志被迫害,而且还株连了中央和地方单位的一些负责人,使许多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叶子龙也受到株连。
  叶子龙把毛泽东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毛泽东把他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培养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同时叶子龙也从毛泽东那里获得了多方面的精神财富,到19625月,叶子龙调任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他告别了毛泽东,离开了中南海就再也没有回去。叶子龙198211月任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3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837月任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6月离职休养。20033月叶子龙在北京逝世。

   野心家、政治秘书——陈伯达
  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陈伯达1904年生,福建惠安人,原名陈尚友,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去苏联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延安。初来延安的那些日子他的心情不是那么顺畅,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那是在延安一次座谈会上讨论孙中山思想,会上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说,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争论颇为激烈。就在这个时候陈伯达开始展示他的本领了,由于他说话口音太重,所以他发言时尽量把语速放慢,以便让大家都听懂。陈伯达采用了对立的双方加以统一的方法讨论孙中山思想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他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毛泽东称赞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会后毛泽东还专门把陈伯达留下来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随后毛泽东又邀他参加接待外宾的宴会。当他得知陈伯达通晓古代哲学,而他正巧也对中国古代哲学饶有兴趣时,他们之间便有了共同的话题,越谈越投机,竟把美国客人搁在一边……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成了毛泽东的秘书后,毛泽东让他超脱于一般秘书事务,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
  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他手中的笔一直在写文章:民主革命时期,他写下了《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评〈中国之命运〉》等,解放后他又写下了《论毛泽东思想》、《斯大林和中国革命》,参与起草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二十三条、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等。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的胜利大进军中,陈伯达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也曾经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做出过一些贡献。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往往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表现出来,陈伯达也不例外。他曾随毛泽东出访过苏联,就是在出访莫斯科的日子里,他的那种爱出风头、争强好胜的鄙处暴露无疑。
  那是在一次与斯大林会谈的时候,毛泽东谈起了蒋介石,这时斯大林忽然对着陈伯达说话了:哦,我读过陈伯达同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本来一直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当他在听到斯大林提及他的著作时非常高兴,整个人马上变得兴奋起来,还未等翻译把话说完,懂俄语的陈伯达已经放声笑了。
  斯大林把注意力从毛泽东转向陈伯达,斯大林甚至举起了酒杯走到陈伯达面前: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陈伯达同志干杯!陈伯达也举起酒杯回敬道: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大林同志干杯!这时的陈伯达已经忘乎所以,为自己在最高级会谈尚能这么大出风头而兴高采烈,这明显违背了基本的党际交往规则,因此事后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批评。
  陈伯达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在文革中红极一时,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同时又是臭名昭著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文革初他曾经是江青的亲密伙伴,后来又倒向林彪,成为林彪的军师,堕落成为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犯下了严重的罪行,成为历史的罪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