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叶子龙笔下的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10-05-10    作者:刘明钢    来源:《世纪风采》 2010-05-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叶子龙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他从1935年至1962年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长达27年。由于历史的和习惯上的原因,叶不仅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而且还长期负责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因而十分了解毛泽东。他以80多岁高龄,抱病写了一本回忆录。书中不但披露了许多重大事件的内幕,而且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小鬼,下次来时,别那么大声喊,天都让你喊破了”
  叶子龙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他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争及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那是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即1935年11月的一天,在下寺湾村。他把一份电报交给毛泽东的参谋黄友凤。黄说:“我正有急事,你直接给主席送去吧。”叶子龙虽然多次见过毛泽东,可还从没跟他面对面说过话,更没有去过他的房间,因此心里不免打鼓:“我行吗?”
  “没问题!到了门口别忘喊报告。”
  叶子龙一溜小跑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门前,整了整衣服,喊了一声“报告”,可能是由于门上挂着厚厚的棉门帘,里面没有反应。他又使劲喊了一声。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掀起门帘让他进去。房间里有些暗,充满了刺鼻的烟草味。毛泽东正在炕上,靠着被垛,一边吸烟,一边凑着油灯看书。
  叶子龙向毛泽东敬了个礼:“报告主席,您的电报!”
  毛泽东放下手里的书,似乎有点惊奇:“喔,来了小鬼!好大的嗓门噢,你叫什么名字啊?”
  “报告主席,我叫叶子龙。”
  “听口音,你是湖南人吧?”
  “是,是浏阳人。”
  “噢,我们还是老乡哩!”接着,毛泽东问了叶的家庭情况和参加革命的经历,尔后高兴地说:“好啊,一个喜欢造反的小老乡!”
  毛泽东拿着电报走到油灯边,叶子龙转身准备出门。毛泽东说:“小鬼,下次来时,别那么大声喊,天都让你喊破了,敲敲门不好么?”
  “是,主席!”
  此后不久,叶子龙被任命为机要股长,并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7年。许多年以后叶子龙才听别人说,他第一次给毛泽东送电报,毛泽东对他的印象不错。毛对彭德怀说:“这个小鬼蛮机灵,叫他到我这里来工作吧!”
  “子龙,还是照张相,留个纪念吧”

  在跟随毛泽东的几十年里,叶子龙给毛泽东拍摄了大量照片。他拍的第一张照片是毛泽东与斯诺的合影。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和美国籍医生马海德来到保安。他们是第一批造访陕北苏区的外国人。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里会见斯诺与马海德。毛泽东显得很高兴,高声吩咐:“子龙,把我们的好茶叶拿来,慰劳慰劳美国客人!”
  叶子龙为客人泡好茶,然后就退了出去。
  这次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
  谈话结束,叶子龙把两位客人送到住地再返回,看见毛泽东还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兴奋的毛泽东突然问:“子龙,你知道美国在什么地方?”叶摇摇头。毛泽东指着脚下说:“在地球的另一边哩!那里的人对咱们红军也感兴趣呢!”
  斯诺结束对苏区采访,准备离开。临行前,他与毛泽东话别,并希望与毛合影。
  毛泽东马上说:“好么,我们也算是朋友了,照个相好么!”接着招呼叶子龙:“你来为我们拍一张照片吧!”
  叶子龙接过斯诺的相机,不知道怎么用。斯诺帮他调好光圈,对好焦距,并告诉他按快门时一定要把相机端稳。这样,叶子龙拍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张作品。后来,这张照片发表于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
  不久以后,组织上给叶子龙配了相机和胶卷。叶虽然没有学过摄影,拍摄技术不高,但他长期与毛泽东工作、生活在一起,能够随时给毛泽东拍照,所以新华社给他封了个“特邀记者”。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就要离开工作、战斗12年之久的陕北,毛泽东思绪万千,面对黄河,伫立良久。叶子龙从背包里拿出相机,镜头里,一个伟岸的身影与苍茫的黄土高原、宽阔的黄河融为一体。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多少年后仍令他激动不已。
  这时,毛泽东一摆手:“莫照了!过河吧。这次过去,争取不再回来,事不过三嘛!”
  渡船早已备好。毛泽东上船后,老船工一声号子,船解缆离岸。这时,毛泽东忽然说:“子龙,还是照张相,留个纪念吧!”
  叶子龙端起相机,以黄河西岸为背景为毛泽东拍了一张照片。不一会儿,船到达了对岸,他又连续为毛泽东拍了好几张。
  “看来,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揭开盖子”

    1. 毛泽东身边的“五大秘书”
    2.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3.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4.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5.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7.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8.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9.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10.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