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两岸历史性握手——“汪辜会谈”始末
发布时间: 2010-08-12    作者:洪 梦    来源:《世纪风采》 2010-08-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会谈在一度波折僵持后 终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过,“汪辜会谈”也并不总是这般喜气洋洋,也会出现僵局。
  海基会方面希望海协会同意签一个台商投资保护协议。海协会当然赞成保护台商投资的正当权益。事实上,国务院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的法规。但是,如果由两会签相关协议,两岸双方都应当允许直接投资。而且,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当时来大陆投资的台商还都是间接投资。因此,中国大陆要求台湾方面首先要开放直接投资,并且取消对台商投资的许多限制。但由于李登辉实际上并不希望台商来大陆投资,因此海基会不同意开放直接投资和取消各种限制。所以,双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陷入僵局。
  此时,汪辜会谈已经接近尾声。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28日下午,两位会长开始“拐弯”。辜振甫说,我们两会商谈已经开了个头,很多事情还需要再谈,这次就到此为止吧。汪道涵也表示,可以再会、再议。二老的雍容大度,智慧果决,终于使会谈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月29日上午,两会领导人郑重地在双方达成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上签了字。
  在签字时,台湾方面仍然要突出两岸的“对等”原则。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右为尊。因此,根据海基会方面的建议,在签完两个协议后,两位老人互换位置。
  在“汪辜会谈”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汪辜会谈”举办之前,十几个民进党人也跟到新加坡。他们每个人的西装里边穿着的T恤衫上,都写了字。他们分散在会场的大楼前,汪老的车队一到,他们就立刻排成队,将穿的西装外套一脱,露出了每个人的T恤上写着的一个字,连在一起是“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新加坡警察发现后,很快就将他们驱散了。

  筷筒、笔筒互为酬答
  汪道涵和辜振甫这两位在两岸政治舞台上被赋予重任的老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年龄阅历、风度才情、谈吐见识、背景爱好,无不相称,彼此欣赏互有默契。
  汪道涵和辜振甫的第二次握手,是在距第一次握手的5年之后。由于台湾方面的政治操弄,这次会面的氛围受到破坏,在多位台湾人士看来,第二次“汪辜会谈”只能称作是“会晤”。
  1998年10月14日,离开大陆53年的辜振甫携夫人严倬云重归故土。在上海和平饭店8楼,汪道涵和夫人孙维聪在电梯口迎候。会晤间的一个小插曲,耐人寻味,温馨感人。
  在双方见面后,深谙京剧的辜振甫即兴清唱起《洪羊洞》和《借东风》等京剧选段来。《洪羊洞》说的是为国守疆的故事,第一句便是:“为国家哪何曾有半日闲空……”
  演唱完后,汪道涵走上前去向辜振甫握手道贺,一句唱词点破二人心意,真可谓,心心相印,意味深长。
  辜汪二老在1993年新加坡、1998年上海的两次会谈后,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再见,谁料形势变化,两人再也不易见面。但是,两人友情常常萦绕彼此心头,双方不时托朋友辗转赠送礼物,以寄思念,以相酬答。有一年,汪道涵以一竹筒寄给辜振甫,旁人不得其解,辜振甫却一目了然:此为盛筷子所用,“筷筒”即“快统”之义。辜振甫也回赠一竹制笔筒,取“必统”之谐音。这种中国士大夫式的儒雅交往,给处于冷冻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份暖意。

    1. “四点意见”为两岸关系指明方向
    2. 务实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前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回顾与前瞻
    3. 台办就增加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学位试点省份等答问
    4. 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等
    5. 两岸关系没有表面热闹 却已进入深水区
    6. 不断为两岸关系增加前进动力
    7. 王毅:巩固深化两岸关系 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
    8. 专家:未来四年有四个影响两岸关系走向重要因素
    9. 步入“深水区”前的思考
    10. 两岸关系如何再创新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