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汪辜会谈”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0-04-27    作者:口述/唐树备 整理/张 桦    来源:中国网 2010-04-27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8年,唐树备作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领事部主任,第一次接触来自岛内的台湾同胞。1989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0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1年兼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他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海协会成立,“九二共识”的确立,“汪辜会谈”、“汪辜会晤”,反对李登辉访美、反对“两国论”。回顾从前,已经78岁的唐树备谦逊地说:“我有幸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作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领导集体的一员,执行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为推动两岸关系做了一些事情。”

或许,我这一生注定要与台湾结缘。

早在两岸关系还没有打开之前的1978年,我就开始与来自岛内的台湾同胞直接接触。那时我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任领事部主任,领事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办理各方面人士到大陆的签证,这其中就有台湾同胞。尽管当时台湾当局限制民众到大陆探亲,但是那些思乡心切的台湾同胞还是甘愿冒着风险,绕道这里偷偷地办理到大陆旅行的签证。1978到1982年我在东京工作期间,经领事部手就办理了几百个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的旅行证件。

无巧不成书。1988年,我任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正式负责对台工作。1989年,我又调到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任副主任。

这期间,我参与和经历了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些大事,如199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和1998年的“汪辜会晤”等。

李光耀促成“汪辜会谈”

为什么“汪辜会谈”选在新加坡?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资政玉成了“汪辜会谈”。

这要从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说起。杨主席在与李光耀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据我驻新加坡大使馆转达李光耀的通报称,他专程到台湾,将杨主席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一段时间之后,李光耀又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会长辜振甫和汪道涵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我们同意了。

“汪辜会谈”是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行。作为“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的主谈人,我4月23日就飞赴新加坡,与台湾海基会邱进益副董事长磋商会谈的有关事宜。

但是,两岸开创新的交流局面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这从当时双方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来。

因为举办“汪辜会谈”是我们主动邀请辜先生的,出于礼貌,海协方面建议汪先生在辜先生抵达新加坡时,到机场接机。但是当时李登辉主张到新加坡谈有一个目的,即,要在国际上体现两岸对等,所以海基会非常强调这一点。海基会方面认为,双方都各自来到新加坡,不必由谁接谁。因此对我们的建议,海基会没有同意。

李光耀资政也想举办一个招待会欢迎两会会长。在北京,新加坡驻华使馆特意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没有异议。但是,我当时就感到台湾方面不一定接受。例如,两会的领导人谁先到谁后到,谁坐在李光耀先生的右边或者左边,恐怕台湾方面都会计较,很难弄得非常妥当。不出所料,台湾方面果真没有同意。这样,细致周到的李光耀先生改成分别会见两会领导人。

4月27日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第一次见面,新加坡方面安排在海皇大厦26层的一个房间。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两位领导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其话题竟是从中国的国粹——京戏谈起。

76岁的辜振甫先生从小就会唱京戏,对京剧研究甚笃,他曾对我说他锻炼身体的秘诀就是一个礼拜唱两次京戏,因为唱京戏可以增加肺活量。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虽然不会唱京戏,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两位老先生显得十分相熟,相谈十几分钟后,新加坡方面请双方下楼到四层会场。为了体现两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别安排双方分别乘坐两部电梯。

那天会场上的热烈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1. 两岸历史性握手——“汪辜会谈”始末
    2. 汪道涵的故乡情
    3. 岛内反对“台独”、赞同“九二共识”的主流民意
    4. 台湾选战的“定海神针”
    5. 2011年对台工作会议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6. 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7. 陈云林与江丙坤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8. 谋求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
    9. 两岸互释善意方能行稳致远
    10. 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开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