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中国梦理念对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理论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15-04-16    作者:李琦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理念,并就两岸关系提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多次会见台湾客人,对如何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如何共圆中国梦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对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亦提出具体意见,这在以前并不多见。习近平以两岸共圆中国梦为主线,对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问题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呈现出明晰的思想框架和显著的理论创新特征,并发挥了积极的现实指导作用。本文对此试作分析探讨。

  一、中国梦与台湾前途:两岸统一之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从三个层次阐述了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1

  第一,中国梦的产生与台湾有着直接关联。正如习近平所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1战败赔款和台湾领土的沦丧使中国遭受侵略和凌辱达到高潮,也使中国人普遍产生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和亡国危机感,仁人志士纷纷寻找救国图强之路。习近平指出,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就是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2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1在包括台湾同胞的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的梦想中,台湾回归祖国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第二,台湾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习近平把这种关系称为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他说: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1台湾虽然经历了多年曲折风雨,然而从来没有成为过真正的国家主体。即便后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几十年来,台湾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台湾同胞也从未享受过独立自主的民族尊严,未实现过当家作主的愿望,所以习近平指出: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国人,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有志一同。1

  第三,台湾前途系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习近平多次明确指出,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3今天,两岸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日趋明显,特别是台湾对大陆经济高度依存,同时全球化进程日渐深化,多种形式、各种组合的区域一体化正在形成,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其趋势及归宿必然是国家和平统一。

  在习近平刚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之时,就有海外舆论认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本身就明确表达了在他任内将向着统一目标迈进的意思4,继而提出两岸共圆中国梦之后,海外舆论更是认为,大陆将在扩大经贸交流的同时,从政治议题方面向统一方向作实质性推进。

  无论是从国家历史还是从国际法来说,两岸统一并不是一个需要论证的问题,但台湾问题的形成及数十年来两岸历史的诸多复杂因素,特别是长期存在的使台湾分裂出去的危险力量,使中国政府不断重申和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断强调台湾领土主权属于中国,不断强调两岸最终必须统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台湾民众中发生的一些变化,中国政府对于统一的历史必然性的阐述不断有所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80年代,因大批随国民党赴台之人久别故乡,思亲情重,因此中国的对台文告往往抒发对民族同胞、久别亲人的思念之情,并晓之以民族大义,如1979年元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5两岸虽然处于军事对峙、政治对立状态,但从执政当局到普通民众都认为两岸统一天经地义,不能违背历史的潮流。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与台湾民众心灵的契合。其原因是原大陆赴台群体日益减少,我们逐渐开始更多地与对大陆乡情、亲情较为淡薄的世代居台人士打交道,一度猖獗的台独思潮也对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恶劣影响。我们逐步认识到,台湾同胞因为与大陆长期隔绝和迥异的历史经历,已形成与大陆较大的意识差异和心理隔膜,必须正视这一点,设法避免它成为统一的障碍甚至转而为分裂势力所利用。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对台策略已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3国家统一不仅是政治复合,同时也应是人心的复合。

  19869月,美国记者华莱士曾问过邓小平一个问题:大陆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台湾,为什么台湾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回答说,第一,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第二,台湾不实现同大陆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别人拿去;第三,我们实行一国两制,而且两岸经济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6国际上很多人对于以一国两制思路统一经济发展差距悬殊的两岸,从合理性到可行性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其实,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为:台湾归还祖国,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竞争[7;周恩来也说过要求其在我[8],努力发展自己,为将来的统一创造条件。

  如今,中国大陆的发展已形成良好态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虽然两岸人均GDP目前尚有差距,但大陆赶上并超过台湾已指日可待,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9发展两岸关系,既要取势,也要谋势,还要顺势而为。[10在中国正处于向复兴目标冲刺的关键阶段以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向台湾同胞提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谓是适逢其时。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1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12关于如何走好从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的道路,习近平的阐述紧紧抓住两岸同胞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最大限度地凝聚两岸共识,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走稳、走实,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并坚定有力地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向和平统一的目标逐步推进。笔者试用坚持尊重共享协商四个关键词来做一概括。

  (一)“坚持”——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党和政府首要坚持并始终如一的就是一个中国原则。习近平从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的角度对这个根本原则作了表述,即着重强调要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13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14这可以说是习近平两岸政策思路的总方针。

  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而当前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首要的基础就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13有些学者把一个中国框架理解成一个中国大屋顶,认为该大屋顶之下容纳着政治分治的两岸,反映了目前两岸的政治现状。而笔者理解,一个中国是基石性的框架,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才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大屋顶。实际上,习近平讲的是一个既有框架又有屋顶的稳定结构,如果只有屋顶不提框架,那么这个屋顶必定是不牢固的。习近平正是在一个中国框架基石上阐述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原则的。

  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要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来决定,而不能仅由台湾居民来决定。当年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曾强调全中国人民对台湾前途的决定权。[2]如今台湾民众却对这种表达比较抵触,而在中国梦语境中,习近平提出,只要凡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来考虑,只要把两岸看作一个整体,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那么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每一项发展成就,都值得两岸中国人自豪。[10同时,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就是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利益1,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两岸的发展是共同的发展,彼此的利益也是共同的利益,那么彼此的前途不言而喻就紧紧连在一起。同样的本质内涵,刚性表述具有震慑力,而柔性的表述有感召力、亲和力,更容易令人接受。

  (二)“尊重”——理解彼此心态、尊重彼此追求

  一国两制是理论层面的概念,其具体内容和内涵则十分丰富,邓小平曾多次表述为尊重台湾现状,习近平的相关阐述增加了两条新的内容:

  其一,要理解台湾同胞的特定心态,尊重他们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他说: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1由于各种负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台湾一部分民众具有比较脆弱、情绪化的社会心态,一些现实需求往往混杂着较为偏激的情感诉求。但习近平将种种特定心态与旨在分裂的台独意识、台湾主体论作了明确区分,对台湾同胞的历史际遇及现实诉求有别于大陆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样有利于舒缓对立情绪,调和社会空气。

  其二,台湾同胞也要对大陆同胞有同样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指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3这一点也很重要。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尊重台湾现状,但在台湾,蒋经国执政时期就在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空洞口号,李登辉上台后,曾自倚亚洲民主范本,向大陆反提大陆民主化是两岸统一的关键。直至今天,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政策的台湾当局还不时发出大陆民主化了统一就能实现的言论。台湾一些人在享受大陆优惠政策的同时却发表种种妄论,甚至想对大陆某些政策施加负面影响,部分人对大陆同胞的情感排斥也屡见不鲜。习近平的这句话富有现实针对性,明确了理解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习近平这些新话语气干脆,但也有礼有节、合情合理、分寸得当,使我们对台湾从制度、生活方式到民众心态和追求做到了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理解与尊重,而且延伸到彼此尊重,体现了平等的态度,这也是一国两制的真义。

  (三)“共享”——共享改革发展机遇

  两岸最终统一需要双方共同的实际努力。党和政府曾经多次表示,实现祖国统一事业,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15。从改革开放至今,大陆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的政策和惠台措施,台湾同胞得益尤丰。毫无疑义,对台湾同胞实行各种特殊优惠政策这个一贯方针要保持,而且要加大力度和普惠的广度、深度。习近平阐述的新意还在于格外注意到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思想多元的台湾基层民众的需求,他表示: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16,要让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都能更多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1。更为重要的是,两岸共圆中国梦强调了共享的内容。事实上,由于大陆的飞速发展和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在政治上更加自信,经济上底气更足,两岸的共享面更加宽广,共享的平台和质量更加优良,吸引力比纯粹的单向优惠更大,合作也将更加稳定。从前景来说,中国梦本身就是共享而不是恩惠施与的梦,目标是使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为共同目标而携手奋斗,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果,共享作为堂堂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

  习近平对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的阐述中有两条颇具现实操作性的重点内容。一是关于两岸如何共同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习近平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10,共同应对挑战、共享机遇。这正是他所说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二是两岸如何加强合作,共享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习近平表示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1,并指出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强劲动力和有利条件16。随着各个自贸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建设的陆续启动,两岸合作将更深地融入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两岸共享改革和发展红利的大好前景亦将徐徐展开。

  (四)“协商”——进行平等政治协商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1习近平进而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17中共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希望两岸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11](p.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党曾多次呼吁进行两岸政治协商、和平谈判,但始终没有进展。在两岸步入和平发展道路后的几年里,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交流取得了巨大发展,政治议题却变成深水区。为了探讨如何由经入政,在政治议题上有实质性推进,习近平向台湾方面明确提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并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17

  2013年,习近平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就两岸交流提出了一些具体事宜,并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提出: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17此后不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实现了会面。同时,关于两岸政治议题协商,民间已率先上场。如201310月,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市召开,两岸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就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不少重要共识,引起积极反响。这些构成了两岸政治互信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1

  三、两岸共圆中国梦的理论意义

  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2习近平关于两岸共圆中国梦的系列讲话,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富有时代性的具象化表达,是以全新的角度对这一根本方针的生动阐述。在中国梦语境下,习近平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到和平统一目标的谋划和实践注入了有实质性推动意义的新内容,突出体现了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独特传承、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坚决维护,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对中国政治文化“和”与“统”的传承

  两岸共圆中国梦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鲜明特征:从民族心理来说,注重血缘亲情;从社会理念来说,崇尚大同;从政治文化来说,追求大一统。在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融合的家国天下观念里,天下太平、邻里融洽、家庭和美是中国人的传统追求。可以说,注重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正是因为这个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长期处于政治统一、社会融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保持长期延续和繁荣的基础,所以习近平指出:“‘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3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国家领土主权得不到维护,中国梦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民族复兴也无从说起。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传承下,追求国家统一与追求中国梦一样,理应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使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高度尊重和支持本民族成员的合理利益诉求,积极寻求共识、相互妥协共存、合作共赢,使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理和安排,也发扬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以包容、宽厚胸怀妥善处理复杂内部问题的政治智慧。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常常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还有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崇尚和而不同,很多性质迥异的思想和文化,只要不危害国家和社会,均能在中国的环境里相互适应、妥协,和谐共处。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土壤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这一个最大公约数2才具有现实性。中国梦,不仅意味着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体认和共同理想追求,也意味着两岸中国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11,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18。中国梦就是这样传承着的传统,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发挥着文化感召作用。

  (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坚决维护

  两岸共圆中国梦展示了图谋国家大发展的雄心壮志,也强化了外界对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利益决心的认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就是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起点,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则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9这充分阐明了台湾主权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用无数生命夺回来的。习近平严正指出: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19为什么如此重视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从国际法上确立了中国拥有包括台湾在内的曾被日本强占的领土无可争议的主权地位。这不仅是对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也是对世界总体格局和总体和平局面的坚决维护。

  按照一些西方战略家的地缘政治思维,中国追求国家统一就是为了扩张领土,故而大国冲突无法回避。然而,他们并不懂中国,而是在以己度人。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文化优越感并没有使中国生长出扩张的冲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才是中国千百年来大体保持周边稳定的法宝。中国梦理念表明,中国追求国家统一就是为了实现主权复归、同胞团圆、民族富强,为了和平发展,而不是为了争夺所谓的东亚主导权。我们不仅要两岸一家亲,而且两岸要作为一个整体融入世界,其中首先要融入中国所处的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与周边国家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一起为共同的和平发展而奋斗。

  正如习近平所说: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0中国梦,正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21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梦想,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喜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神圣的使命,于本民族有千秋之利,于世界也绝无一害而增利无穷,必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后,就把它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对这种独创性的和平统一方式充满信心,认为它能够行得通。[6](pp.21868那么在今天,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和必要条件是什么?就是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而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系于两岸共圆中国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导向和平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一面认同两岸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面又不愿接受一国两制。当两岸经济发展水平悬殊无法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理由时,他们又提出两岸政治制度差距太大,认为大陆与台湾的民主制度有云泥之别。他们乐于享受大陆经济发展机遇,却不愿意接受大陆的制度。当然其中一些人是缺乏了解,还有一些人则是在寻找不统一的借口。大陆对台政策白皮书早就清楚地批驳了这些论调,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允许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互不强加于对方,最能体现两岸同胞的意愿,这本身就是民主的。22

  的确,一国两制构想本身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特征。而这个特征,在台独活动猖獗时期固然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也不是必须在统一以后才能充分展露,而是在由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已经逐步显现并越来越显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现阶段,习近平突出强调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坚持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理解彼此心态、尊重各自追求,共享机遇,进行平等政治协商,等等,无一不是生动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追求和践行。特别是在习近平推动下已有一定进展的两岸政治交流,包括民间和学界红蓝绿各方坐在一起平等、坦率的研究探讨,以及双方主管事务机构直接沟通联系的实现,也是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色民主形式在两岸关系发展实践中的新体现。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一思想理论和制度抱有坚定的自信。

  总之,习近平关于两岸共圆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新一届政府两岸政策思路和主张的集中阐述已基本形成比较全面、完备的系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做出了新贡献。它既对宏观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和掌握两岸主导权有战略指导意义,又对当前如何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有实践推动意义。同时,以中国谋求国家统一的独特文化传承、和平发展取向,从一个侧面向世界有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今天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存在疑虑,不断对我挥舞大棒,诋毁中国制度、唱衰中国道路、渲染中国威胁的复杂环境中,认识并讲清楚这一点,意义十分重大。

  [参引文献]

  1]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日报》2014219日。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3]《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人民日报》2014927日。

  4]《日媒:大陆或有意要求台湾开启真正政治对话》,《参考消息》2014213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人民日报》197911日。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170页。

  7]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8]《周总理念念不忘台湾朋友——访原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侄女周秉德》,长江网,http://wenhua.cjn.cn/rd/201310/t2371121.htm20141026日。

  9]《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日。

  10]《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一行时强调 两岸同胞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1349日。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318日。

  1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人民日报》2013614日。

  14]《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时希望 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226日。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63页。

  16]《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人民日报》201458日。

  17]《习近平会见萧万长一行》,《人民日报》2013107日。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11日。

  19]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4日。

  20]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330日。

  21]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69日。

  2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新星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收稿日期]2014-12-04

 [作者简介]李琦,编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00017。

  [2]1947年8月,蒋介石命令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发表长篇讲话,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台湾问题,否则“六百万台湾人民和四万万五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参见檀江林:《蒋介石力阻美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 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
    2. 欧阳雪梅: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3. 习近平博鳌2018主旨演讲:思想光辉照亮美好未来
    4. 习近平出席2018博鳌亚洲论坛前瞻 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5. 习近平的英雄情怀
    6.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
    7.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定位
    8. 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
    9.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10. 增强“四个意识” 谱写时代新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