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体现“平等”二字,两会商谈必先握手
1993年初,经过17次函电往来以及预备会议磋商,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致:当年4月27日在新加坡两会负责人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
“汪辜会谈”的地点为什么要选在新加坡呢?
这要从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说起。杨尚昆在与李光耀资政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尚昆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据我驻新加坡大使馆的通报称,他专程到台湾,将杨尚昆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一段时间之后,李光耀又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会长辜振甫和汪道涵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中国大陆相关部门领导同意了。
但是,两岸开创新的交流局面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这从当时双方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
因为举办“汪辜会谈”是中国大陆主动邀请辜振甫的,出于礼貌,海协会方面建议汪道涵在辜振甫抵达新加坡时,到机场接机。但是当时李登辉主张到新加坡谈还有一个目的,即,要在国际上体现两岸对等,所以海基会非常强调这一点。海基会方面认为,双方都各自来到新加坡,不必由谁接谁。因此对于海协会的建议,海基会没有同意。
4月27日早上,在新加坡海皇大厦26层的一个房间,汪道涵和辜振甫第一次见面。
76岁的辜振甫从小就会唱京戏,对京剧研究甚笃。他锻炼身体的秘诀就是一个礼拜唱两次京戏,因为唱京戏可以增加肺活量。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虽然不会唱京戏,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会谈前一周,汪道涵托人带信给辜振甫,信中说“没想到两人都喜欢京剧演员李宝春”,并附上一张李宝春演出《打金砖》的照片,注明“他旁边站的人就是我”。辜振甫看信后乐得合不拢嘴,直说汪道涵“很幽默”。
两位老先生相谈十几分钟后,新加坡方面请双方下楼到四层会场。
因为两老已经在上面握过手,因此进入谈判会场后,他们直接准备开始会谈。但记者们希望他们先握手照相。唐树备马上向汪道涵转达了记者的意思。汪道涵高兴地站起来将手伸向对面的辜振甫。
当两位先生隔着长方形会议桌相视而笑,相互伸出手———终于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多年来的首次握手,那种经过战乱后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欢的场面,真让人有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围在四周的记者们兴奋了,他们使劲地拍个不停。两位老先生面向不同的方向握了四次手。汪老还开玩笑地说:“我们当演员了。”自此,汪辜二老开创了两会商谈必先握手之风。
日后人们津津乐道和回味无穷的,还有当天晚上的宴会。
为庆祝1993年“汪辜会谈”的成功,在新加坡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
宴会用了9道菜: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将这9道菜名连起来,是一段令人感慨叫绝的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定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
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海基会的朋友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张写有“汪道涵伉俪宴请辜振甫伉俪”字样的菜单,请双方代表团的成员签名,留作纪念。大家都在菜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在谈判桌以外非常和气,友善。大家在一起喝酒时,当年海基会的副秘书长,现在是凤凰电视台主持人的石齐平先生,因为酒量大,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十七瓶”;曾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焦仁和,则获得“叫人喝”的雅号。
那天会场上的热烈场景,着实令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