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两岸历史性握手——“汪辜会谈”始末
发布时间: 2010-08-12    作者:洪 梦    来源:《世纪风采》 2010-08-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两岸有效接触管道:海基会和海协会相继成立
  这次上海会面之后,两岸加快了民间交往的步伐。
  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台湾方面挑选辜振甫出任海基会董事长,是因为辜振甫不仅是台湾政商两界名流,也是痴迷的京剧票友,对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
  同年12月31日始,两岸密使在南怀瑾先生香港寓所中进行了会谈。
  “海基会,是一副白手套,”曾任海基会副秘书长的石齐平这样形容海基会,“蒋经国开放台胞去大陆,接触越来越多难免会有问题。渔船来台、偷渡客,都需要谈,但双方又不承认对方。所以就想了一个点子———弄一个白手套。手是政府的,套上一个白手套。”
  海基会的角色定义十分清楚。当时在海基会办公室的桌椅上、文件上,甚至茶杯上,都写有三句话: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
  海基会前副董事长焦仁和后来回忆说:“海基会成立一年后,海协会成立。事先双方应该没有协商,唐树备(1989年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后任海协会副会长)亲自跟我讲,他们也在苦恼,那个时候双方互不承认,没有一个交往的管道。唐树备觉得这样(民间协会)的方式很好。”
  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荣毅仁和汪道涵分别出任海协会的名誉会长和会长。荣毅仁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汪道涵曾任上海市市长,和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私交甚笃。
  至此,两岸交往翻开了新的一页,“官方授权、民间接触”逐渐增多。
  1992年1月8日,海协会向海基会发出了第一份邀请函,邀请海基会派员访问大陆,就联系合作事宜交换意见。
  不久,海基会复函“愿于双方便利之时机专程拜访。”
  7月下旬,美籍华人李澄梁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北京与汪道涵叙谈。他建议汪道涵直接写信给辜振甫。
  于是,汪道涵致函辜振甫,邀请他“于当年择日择地”会谈。

  辜振甫回函接受邀请,并且建议当年10月中下旬或其他适当时候见面。
  不过,首次“汪辜会谈”未能在当年举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尚缺乏会谈的基础,即对“一中”(“一个中国”)原则尚未达成共识。
  为此,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如何表述“一中”原则进行讨论。
  海协会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方式,认为“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海基会也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方式。虽然同意“一中”原则,但根据“国统会”的文件,双方在文字表述上,绝难达成一致。
  “大陆一方决定提前撤回去。台湾代表团在香港多住了两天,等大陆代表团回来,结果海协再也没回来,但双方保持了函电来往,”焦仁和回忆,“会谈结束前,海基会代表根据‘国统会’的解释,拿出了他们最后的表述方案,希望大陆不要反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妥善解决。”
  海基会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表示,要把表述内容和建议报告研究之后再答复。
  11月3日,海协会副秘书长孙亚夫打电话给海基会秘书长陈荣杰说:“贵会建议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我们经研究后,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海协会还建议“就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11月16日,海基会再次致函,告知海协会拟口头表述“一中”原则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海协会表示同意。
  至此,“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关于“一中”原则的表述问题告一段落。“共识”成为以后两岸正式对话与谈判的基础。焦仁和回忆说:“虽然没有白纸黑字,但等于双方都同意了这一共识,这才有了后来的汪辜会谈。”

    1. “四点意见”为两岸关系指明方向
    2. 务实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前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回顾与前瞻
    3. 台办就增加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学位试点省份等答问
    4. 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等
    5. 两岸关系没有表面热闹 却已进入深水区
    6. 不断为两岸关系增加前进动力
    7. 王毅:巩固深化两岸关系 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
    8. 专家:未来四年有四个影响两岸关系走向重要因素
    9. 步入“深水区”前的思考
    10. 两岸关系如何再创新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