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中国改革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抵御,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开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格局。当时,他们把注意力和着眼点主要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曾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比较发达、工人阶级人数占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至少是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胜利。而后的实践发展却超出了他们的具体判断,新的实践促使他们开始注意并研究东方社会,并提出了非资本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他们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东方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诸国同时胜利的结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判断上。后来,马克思恩格斯经过科学研究,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问题。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突破的科学论断,并成功地发动了俄国十月革命。俄国革命的成功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是科学的。然而,继列宁之后,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模式,所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道路,尽管取得了伟大成就,却忽略了苏联相对于西方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生产力,忽略了市场经济的必经性,逐渐形成了高度僵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民积极性的发挥,束缚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一定阶段、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更为落后的本国生产力实际,犯了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的错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被僵化的、不适当的经济政治体制所消耗,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和主观错误,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围剿破坏,致使社会主义诸国陷入了发展困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这一历史演变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落后的国家到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实践和理论上给予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破解了这一重大课题,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设想,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跳跃式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已历经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却是不可逾越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与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经济政治体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前景黯淡,至今尚未走出困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战斗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劲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在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变革。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并正在给全世界发展带来严重和持续的影响。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发展经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面临重大挫折,给当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历史趋势、两大力量、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出现了新的变数,激烈社会变动给当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时空,提供了新的需求动力。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反社会主义、反共产党执政的思潮甚嚣尘上、鼓噪一时、不可一世,新自由主义也应运而生,西方资本主义到处推销新自由主义。20多年过去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新自由主义破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再次受到严厉质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并顶住了金融风险,社会主义从低谷中走出,这为当代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各种力量的交锋,我们可以认清,金融资本不过是资本的当代形态,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主义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代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态,仍然逃脱不了马克思主义所预见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没有生命力了?不是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不枯竭,永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理论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是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始终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才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当然也包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正确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深化了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