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警惕“中国责任论”中的“红白脸”
发布时间: 2010-08-19    作者:刘洪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19
  字体:(     ) 关闭窗口

  金融危机发生后,某些西方国家的政要、媒体经常发表关于中国的言论,有“独秀”或“救世”之说,也有“责任”之论……林林总总,用词翻新。不过,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强调所谓的中国“责任”。

  冷静观察当前热炒的“中国责任论”风潮,人们可看到一红一白“两张脸”:唱红脸者夸大中国的经济表现,动辄将一些不符实际的高帽加诸中国,仿佛中国真成了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唱白脸者将国际金融危机归咎于全球失衡,又将失衡主要归到中国头上,由此要求中国“转变政策”,承担更多责任。

  的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国力已今非昔比,很多国际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是事实。但值得警惕的是,唱红脸者抛出高帽,溢美不断,主旨是“捧”,试图捧得你对号入座,然后提高“要价”,要求中国承担超出实际能力的“责任”。而白脸者主旨是“批”,提出难以自圆其说、与现实相悖的“立论”,借此占据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然后发号施令,行的是“责任杀人”。

  正所谓红脸、白脸交相呼应,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西方人士、媒体之所以变换脸谱炒作“中国责任论”,其深处还是想借此转移视线、推卸责任、缓解压力、掩盖矛盾,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牵制中国的发展。归结起来,有着“殊途同归”的用意和心态。

  第一,某些西方人士明“捧”实“压”。在他们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高,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他们因此要求中国在贸易投资、气候变化、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作出更多让步。

  第二,某些西方人士借“批”卸责,试图模糊焦点,推脱自身责任。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肇始于发达国家,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泛滥、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失灵、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是危机之源。一些西方人士高唱“中国责任论”,不过是将矛头转向别人,掩盖、模糊危机的真正原因。同时,通过将矛盾引向中国,挑拨中国和其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三,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力不断提升,成为某些西方人士的心病。在冷战心态主导下,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渲染中国的责任,迫使中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责任,试图为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

  中国有句话,“责任重于泰山”。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中国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不给世界添麻烦,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负责。在此基础上,中国按照自身承受能力认真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

  看待“责任”,应有公平、客观的态度。无论红脸还是白脸,某些西方人士鼓噪“中国责任论”的时候,应有一点反躬自问的理性,要看看自己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所应负的责任,想想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中应承担的责任。否则,有失公平。

    1. 中国责任论的实质是什么
    2. 警惕国外强加到中国头上的5个谬论
    3. 李慎明:国际金融危机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复兴
    4. 牢牢把握调整中的重大机遇
    5.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选择
    6. 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和机遇
    7. 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 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8.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公共经济政策解析
    9. 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10. 深刻剖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进一步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本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