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用“国民教育”传承抗战记忆
发布时间: 2015-08-21    作者:    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5-08-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抗战胜利日,不能看看阅兵、放两天假就过去了。所有的人,特别是有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的人,都该为抗战纪念做点什么
  “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各种抗战纪念活动逐步升温,形成一波接一波的高潮。特别是将在胜利日举办的阅兵式,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
  国家最高规格的纪念活动,必然会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抗战地位的再认识,开启抗战历史认识的新时代。当此之时,我们也需深刻思考,让抗战记忆长久延续下去,不仅需要国家主办的纪念活动,恐怕也需要民间配合一定规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启发人们更好记住抗战历史、发扬抗战精神。
  整整70年光阴如梭,许多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故去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有130多人健在。随着大部分历史证人辞世,抗战教育资源越来越缺乏。而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对战争的残酷性日渐淡薄,对民族苦难的认知日渐远离。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抗战“国民教育”,正显得越来越紧迫。
  以南京为例。去年,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首次国家公祭活动,在南京形成了持续的公祭活动热潮。今年1—6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观众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9.5%,达到430多万人次。南京正在着手第二次国家公祭的筹划工作,并根据参观需求扩容纪念馆,新建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之火、胜利公园、胜利展厅。再现南京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和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筹建“南京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满足民众了解抗战的需要,民间机构有责任不断推出精心设计的纪念性活动,保证持续性效果。
  好的教育,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教片。为配合国家公祭活动,延伸教育的社会效果,江苏省暨南京市宣传和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和出版了《国家公祭读本》。去年180多万册“读本”已经发至江苏全省中小学,今年又对该“读本”进行了修订,准备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与发行。央视一套曾精心编辑了《开学第一课》节目,每年9月1日开学时播出,已经连续坚持7年。今年该节目又推出了包括“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四节课的《英雄不朽》专题。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不断推出有特色的教育传播作品,能够促进记忆的代际传承效果。
  鼓励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深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今年5月,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共同主办了“抗战胜利之火”传递活动,至今有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集团共同参与,超过100万人次网友和读者通过手机参与“抗战胜利之火”传递。此外如寻访二战与抗战遗址,二战与抗战理论研讨,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等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巡展,相继开展的民间活动,有力烘托了国家层面纪念性仪式的立体效果。
  国民教育的精髓,在于自我教育和自发教育。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所有的人共同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抗战胜利日,不能看看阅兵、放两天假就过去了。所有的人,特别是有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抗战纪念做点什么。当我们建立起新的社会习惯,延续抗战记忆就能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1. 王巧荣:浅析回归后香港的国民教育
    2.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3. 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国体育与政治关系探析
    4. 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5. 中国抗战胜利的内涵
    6. 王洲洋:抗战胜利亦是从严治党的伟大胜利
    7. 国平:纪念抗战胜利 重温民族信念
    8.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
    9. 抗战胜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0. 崔新建: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