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梦想,就是建设不同于辛亥革命建立的名不副实的中华民国,不同于既有帝国主义压迫又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新世界,就是建设不同于旧中国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理论和道路的同时,对新中国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想象和描绘。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寄予一种什么样的想象呢?在这方面,毛泽东是为中华民族构筑新中国梦想的巨匠,他对新中国的描绘不仅代表个人的主张,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主张,同时也代表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新中国这一范畴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化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大致来看,早期对新中国的描绘较为抽象,只提出了一些带有价值指向的主张,中期形成了一个既有价值指向又有具体原则和思路的蓝图,后期更加具体,特别是临近全国解放时对新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方向、道路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谋划,此时新中国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与其他早期共产党人一样,毛泽东确立了彻底改造中国的思想,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意识处在萌芽状态。抗日战争时期,他开始较多使用新中国这一提法。据查,“新中国”一词较早出现在1937年8月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中,新中国特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新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新中国是没有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中国。他说:“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毛泽东是在阐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时提到新中国的。随即,1937年8月下旬,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争取一切民族力量早日实现抗日解放所做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提出“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进而表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政治原则即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6页。)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新中国时增加了“永久和平”、“平等”等内涵,指出:“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国,是和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离的。因此,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论持久战》还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系统阐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文献,深含着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憧憬和规划。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篇著作的结尾,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道:“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这个让人们热烈欢迎、憧憬的新中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追求的是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化文明先进等目标和价值。毛泽东在这里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对于此后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把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确立为党的政治路线的内容,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其价值内涵。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除从前一直强调的独立、自由外,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富强、民主、统一作为新中国的价值追求。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这个宣言是受会议委托由毛泽东起草的,宣言提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继续沿用了七大对新中国内涵的表述。此外,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爆发的一段时间内,建设新中国的目标一直没有改变,但由于形势的快速变化,对新中国价值内涵的描述有所不同。抗战刚刚胜利,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解放战争初期,提出“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我们党是把争取和平、民主作为突出的政治任务。这是因为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有一种走向和平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很快被蒋介石挑起的内战打破。
1949年6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全国解放的目标即将实现,新中国快速走来,就在眼前,此时新中国的理想不能再停留在价值层面上,必须具体化。在这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绘既有理性务实的一面,又有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非常乐观的一面。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国家,即国体问题。这决定着新中国的性质。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明,新中国是一个人民共和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毛泽东设计的新中国的蓝图。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解放后中国社会的理想。总体来看,这种理想主要包括以下鲜明特色。一是指明了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方向。自由、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平等、幸福、文明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价值追求,规定着新中国的具体内涵,决定着新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这些价值理想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又与中华民族古老的价值理想如天下太平、大同世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没有找到通往“大同”的路。他认为,人民共和国有可能是通往世界大同的起点,“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三是新中国梦想始终与世界的永久和平、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四是新中国梦想包含着未来社会两步走的基本的发展路径。第一步实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第二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面临全国即将解放,毛泽东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信心。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乐观地说:“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复兴中国经济”、“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成功的”。从解放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新中国的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描绘的新中国蓝图进行的。这个蓝图既包括对新中国价值层面的追求,又包括对具体发展阶段的追求。应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新中国梦想的描述主要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否定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结晶,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的结果,说到底,这些描绘都还是理念形态的、思想认识层面的,具象的新中国正是从这些美好的想象中走来。
来源:《读懂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