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发布时间: 2010-04-03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4-03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明盛宴,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欢乐聚会。一个月后,被誉为“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

  世博园区内,万国建筑隔江相望,与沉静壮美的黄浦江水一道,汇成一曲东西方和谐演奏的交响诗。从绮春至深秋,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汇聚242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各参展方对人类未来的瑰丽想象和深刻思考,将展现在来自全球的7000万观众面前。

  这是人类社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齐心协力铸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理想之城。

  所有中方负责的馆场均已建成布展,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均已整装到位。中国做好了准备,上海做好了准备。

  一个由东道主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参展方共同筹备了八年之久的盛大聚会,将给世界、给中国、给走进园区的每一个参观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世博会诞生以来,一直是人类共同探索美好未来的互动场所,它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从高碳文明到低碳文明……人类的不懈追求都在世博会上留下醒目的足迹,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召开。32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惊叹:“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而闭幕之际,一位33岁的流亡德国学者注意到的,却是美国人的成功——卡尔·马克思致信友人恩格斯:“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中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

  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敏察,都极为准确。伦敦世博会昭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工业霸主,同样也昭示着群雄逐鹿时代的来临:北美及欧洲诸国相继跨入工业时代,同样急于从英国的虎口中分一杯羹,在全球范围寻求市场与资源。

  1893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年、美国南北战争终结之后不久,世博会第一次走进忙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美国,走进芝加哥南部的一片沼泽,而这片沼泽最终幻化为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的“梦幻之城”。整洁的街区、公园、广场、林荫大道等,成为东西方城市争相效仿的模式。混乱无序的城市面目,从此呈现出清晰、规矩和唯美的景象。“城市美化”成了一场备受欢呼、波及全球的运动。

  在亚洲,许多国家借力办博,寻找转型良机。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推动了日本大阪和关西地区产业结构大调整,让关西经济区迅速崛起;1993年的大田世博会则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转型到自主创新型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博会热衷展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科学、工业、建筑等方面精彩纷呈的发明创造;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业和科技发明;最近三四十年,世博会更希望探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部世博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版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工业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

  上海世博会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万人曾聚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与全球气候峰会并希望签订一份气候公约,以减少人类碳排放。与会者虽有剧烈的争吵,却始终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共识:高碳文明已经难以为继。

  今天,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过人类的安全上限,当地球的资源和能源相对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而捉襟见肘,当国际金融危机从狂飙突进到暗流涌动——那些曾经争执不休的种族纷争、宗教争端以及意识形态分歧,可能都不如我们正面临的人类共同危机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会托举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但碍于历史的局限,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顶礼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经济,却也为地球今天的环境灾难埋下巨大的伏笔。

  上海世博会将向人类奉献什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核扩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展示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艰难探索,城市化浪潮与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复杂博弈,人类在新的对话平台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这将是一次标志性和划时代的思考与呈现。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半世纪的比照,意味深长。这不是从高碳到低碳、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游戏,而是世博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重要驿站的明证。

  一个月之后,7000万参观者——超过人类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将相继奔赴这一盛会,他们将为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地球困境解决方案,投上有分量的一票。

    1. 中国上海经四轮角逐以54票赢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2.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侧记
    4.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6.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7.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
    8.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9.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10.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