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为了全人类更美好的明天——《上海宣言》诞生记
发布时间: 2010-11-01    作者:季明 吴宇    来源:新华社 2010-1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10月31日,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的《上海宣言》,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作为参展方共同承诺:“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有过战火,有过纷争,既经历了文明史上最为快速的科技进步和财富积累,又曾遭遇史上破坏性最大、死伤最为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灾难和危机,都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不断从反思中成长。

  从1928年31国代表签署《国际展览公约》到1945年50国代表通过《联合国宪章》再到2010年由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世博会发表《上海宣言》,这一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昭示我们: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化,只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全人类就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就有信念和决心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承诺:为世界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在2005年12月1日获得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陈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发表《上海宣言》。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注册报告》是一份关于上海世博会整体实施方案的法律文本,也是筹办上海世博会的基础纲领。”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说,“将发表《上海宣言》写入《注册报告》,意味着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

  为更好地完成《上海宣言》的组织工作,上海世博局先期就委托国内专家,对宣言的性质和惯例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形成10多万字的宣言资料库。

  参与宣言起草工作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作为一种国际文件,宣言可分为意愿性和约束性两类,根据世博会本身性质和实际情况,此次《上海宣言》明确为一份意愿性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言中不出现行动纲领和具体时间表,也不必由全体参展方共同签署。“但是作为一份由世博会主办方起草,由各参展方和所有参与者共同见证并发表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宣言》在世博会展览展示、文艺活动与系列论坛的思想成果基础之上,体现了各方的共识和愿景。”

  《上海宣言》指出,“在世博会184天的会期里,各具创意的展览展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智慧迭出的论坛研讨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引领城市发展。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我们一致认为,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思考:寻找“城市时代”的准确定位

  知名学者杜维明说,过去的世博会往往是先进国家向世界展现综合国力的机缘,但近年来世博会不仅突出民族风格,更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上海世博会以都市和生活为主题,这个既宏观又现实的构思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展馆内记录着这样一首小诗:“我们走出阴暗的黑夜,跨出油灯摇曳的茅草房,坐上破旧不堪的火车,奔向梦幻中灯光闪烁的大都市。”

  可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后,诗中所描述的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今已不那么坚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如何客观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关系着《上海宣言》起草的逻辑起点。

  6场主题论坛、上百个世博场馆、2万多场文艺演出,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城市,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上海宣言》的起草者们对“城市时代”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而准确:

  ——城市是全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但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它也是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受害者,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发展,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水源、垃圾、交通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创新发展,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渗透应用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却也在客观上扩大了区域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维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并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城市是人的创造,城市更新必须以文化传承为起点和归宿,然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文物破坏、文脉断裂、特色失落、风格趋同等现象,使得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格外迫切。

  ——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科技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城市居民渴望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好的住房条件,给城市环境带来更多压力。

  集上千位专家智慧,对于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转折点上,《上海宣言》作出如下论述: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1. 中国上海经四轮角逐以54票赢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2.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侧记
    4.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6.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7.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
    8.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9.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10.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