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富有生机的专业市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温台地区和浙中地区就出现了“前店后厂”或就地集中办市场的产销方式,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和专业市场,经过90年代和这些年的发展提高,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商位58万个,从业人员20余万人,汇集了40万种商品,常驻外商10000多人,商品出口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348亿元,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市场建设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成为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因,形成“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镇”发展景象。
其二,富有生机的块状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各地从培育“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特色产业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据调查,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像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低压电器及皮鞋、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面料、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区块,在全国同类产业中都占有相当份额,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目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亿~50亿元的202个,50亿~100亿元的46个,超过100亿元的37个。区域块状经济把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聚起来,产生了良好的外部规模效应。一是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加工向设计研发和原材料生产发展,如生产袜子的向自主设计和生产原料、机械配件发展,生产低压电器的向生产中高压成套设备发展,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向生产整车发展,进而推动了浙江产业升级。二是促进了区域龙头企业的成长,如生产低压电器的正泰集团年销售额1996年为14亿元,2000年发展到42亿元,2004年发展到119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平均每四年翻了一番多,目前全省销售额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达18家,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三是促进了共性技术和商标品牌的发展,企业从无牌到有牌,从贴牌到创牌,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1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件,分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区域品牌。四是促进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环境共保,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运输、三产服务等公共设施不必企业自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便于集中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使前道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道企业的原材料,形成集中治污和循环生产。
其三,富有生机的县域经济。浙江一直来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并分别于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四次出台政策,扩大部分经济发达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断完善省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引导和鼓励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宜工则工,以农则农,宜商则商,使经济强县市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实力。同时,出台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鼓励欠发达县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欠发达县市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58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24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同时,享受强县扩权政策的萧山区和鄞州区的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
3坚持党政科学有为:注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相结合,不断增强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
浙江经济的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奋力拼搏的结果,有人总结是“老百姓经济”,这很对,但不完全。造就浙江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级党委政府把好方向,善谋全局,因势利导,调控有度,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相结合,为基层干部群众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一条重要经验。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有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无为而治,放手让群众去干。主要表现在,对一时看不准的,当时的政策环境不允许而广大老百姓又愿意干的事,则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再倡导的“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的要求,放手让群众去干。当时,省委总结实行了“三个允许”、“五个不”的领导方法,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以及“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工作思路。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实行“四个允许”放出来的,即“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其他如“温州模式”的形成,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龙港第一个农民城的兴起,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以及率先对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等,各级党委政府都以宽容的态度默许、支持和引导。这里,无为而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于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探索挑担子,并及时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其二,有为而治,引领群众去干。即对看得准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政策的事物,对一家一户企业和群众需要做而又做不了的公共事业,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谋在前面,干在实处。如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以来,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针对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情况,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针对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针对优质生源充足而高校招生不足的情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考录取率。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组织实施以“六个一千工程”和“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假冒伪劣等现象,着力打造“信用浙江”,树立浙江的良好形象。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等。这里,有为而治不是盲目蛮干,而是顺势而为,按客观规律办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综合运用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的领导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为抓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设“文化大省”为载体,增强综合竞争的软实力;以建设“法治浙江”为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增强执政本领为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继续“走在前列”为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创了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