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发布时间: 2022-08-16    作者:李毅 洪向华 黄相怀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2-08-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十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需要深入系统总结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凝聚起踔厉奋发的磅礴伟力,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意识形态为什么要管、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重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全党全社会更加团结统一,成为不可撼动的万里长城

  改革开放以后,党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曾出现严重危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党员干部思想上的问题不仅影响社会,也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力挽狂澜、校正航向。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我们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结果,也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导权的结果。实践表明,“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而且“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伟大思想旗帜引领下,人民群众更加信赖党依靠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汇聚成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集中反映,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党风政风民风社风日益清朗、不断向上。多卷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编等著作的编辑出版,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集中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学细悟、研机析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这一系列举措,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把准和强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关”和“思想关”。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也是意识形态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总结。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

  从我们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断胜利。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刻变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紧迫。马克思主义“过时”、社会主义“不灵”、共产党“不行”等论调时有出现,宣传西方“普世价值”“价值中立”、历史虚无主义的有之,“以西释马”“以西释中”的有之,不可小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把对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首先,党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思想引领,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根本性问题阐明了我们党的原则立场,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确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原则,廓清了理论是非,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其次,出台一系列具体规章制度,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和规章制度。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找到了落实落地的有力抓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最后,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相关任务安排。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理论概括。201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是坚持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障。这些举措促进了这一根本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

  (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全面加强

  意识形态阵地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依托。阵地管理建设得好不好,不仅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的展现,也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建设,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理念、手段、方法等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大中小学课堂阵地等不断巩固和加强。同时我们党也认识到,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尤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网络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意识形态是做人的工作,人“走到”哪里,意识形态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技术优势,通过负面舆情、虚假信息等不断干扰我们的发展进程。十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通过设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等机构加强了对网络阵地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清理行动,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注重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主流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时度效的提升……通过一系列举措,我们坚守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运用“网言网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持续推动将网络这一“最大变量”向建设发展“最大增量”转化。

  我们守好并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阵地,建设内外有别、内外联动的新思想宣传阵地,主动探索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传播方式。坚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注重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议题设置引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建立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及时有效打好舆论战,有效回击曲解和抹黑中国的言论,校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加强阵地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实现了“红色地带”的拓展、“黑色地带”的挤压和“灰色地带”的转化。

  (四)意识形态定位和任务更加明确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其自身有相对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既是对意识形态的定位,也是任务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既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定性定位更加明确。一是我们党清晰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着力推动把意识形态的“变量”转变为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增量”。二是将党性与人民性贯穿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在目标上,实现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在内容上,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效果上,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三是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主流与支流、成绩与问题、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使之同我国改革发展蓬勃向上态势相协调。形成了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树立起鲜明的价值标杆。坚持立破并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将弘扬主旋律与发扬亮剑精神有效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根”与“魂”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守正道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改革创新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当今世界,互联网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传统格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负,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面对“别有用心”的负面舆论,要敢于亮剑、敢抓敢管,不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位作用和任务更加明晰,找准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就,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

  (五)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进一步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问题,是事关国家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应有的精神力量,而且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化自信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坚定繁荣文化成果的自信,更是坚定文化主体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国家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伟大精神凝聚各方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既是我们百年奋斗历程的写照,更是我们团结奋斗成功的精神密码。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集中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也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配套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大规模整理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计划项目,进一步摸清了文化遗产的家底。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带动国家古籍保护、中华经典诵读等15个重点工程项目,让濒危的传统艺术得到抢救,古老的手艺技艺得到传承,沉睡在历史中、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重现光彩,被破坏的文化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优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改革文化体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多方发力,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云直播、云展览等公共数字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出了一系列如《觉醒年代》《山海情》《湄公河行动》《人民的名义》《人世间》等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日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真善美。

  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攀升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构建立体化对外宣传大格局,中国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我国已在全球设立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做强“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把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和联合考古合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文化瑰宝荟萃一堂,呈现了亚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在国外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中国专栏、中国剧场、中国专区专页等,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六)极大压缩了错误思潮影响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原因。

  在政治生态的治理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一些负面的东西还会不断侵蚀和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同时,党内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党员队伍的来源构成、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日益多样化,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人类正确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也是从思想斗争的实践中得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举旗亮剑,始终坚持与错误思想思潮作斗争,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面对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不断推销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论”等,“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思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建设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蕴含着面向未来具有科学指导作用的宝贵经验。总结运用好这些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完成新征程中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一)必须坚持理论强党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党自身在理论上不断强起来,以自身理论的强大确保全党的团结统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理论强党,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彪炳史册的新胜利。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化自身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都必须依靠扎实、持久、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建设,保障和巩固党的整体强大。“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举旗定向、领航掌舵、谋篇布局,不断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境界、精神风貌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凝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反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稳大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新局面。这都充分说明了理论强党的重大意义,从而也充分说明了理论强党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作用。

  (二)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是一个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

  对于为什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做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形成全党上下共同抓宣传思想工作的格局。特别是在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我们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的管理,通过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依法管网治网,全面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新时代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揭示了什么道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军事权力等一样,都是基本的权力类型,对国家政权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力受到削弱,国家政权也必然受到削弱。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我们党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目的在于凝聚思想共识,壮大主流舆论,形成良好氛围,根本在于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到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性质所决定的。

  (三)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

  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搞建设,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认识和把握治国理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历史贡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基本规律,才能更加科学、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始终坚持一元指导、引领多样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思想旗帜的一元指导和引领作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发展中文化多样化是现实的、客观的,而思想引领也是现实的、客观的。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思想发展规律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丢掉思想灵魂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明辨大是大非,追求光明进步,不断消除种种杂音噪音;另一方面,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一元与多元、一元指导与引领多样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能无视多样化、多元存在的现实,更不能以多元削弱一元引领的意义和作用,切实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包容中求共识。

  注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1894年,恩格斯致信博尔吉乌斯:“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意识形态建设所发挥的价值导向、思想影响作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有时还是方向性、关键性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进发,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切实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以切实有效的实际工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没有切切实实的民生改善,意识形态建设也难以稳固长久。要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实实在在的民生和社会建设成就,是一个安定团结、凝心聚力政治局面和舆论氛围的重要基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既源于社会存在,也服务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从来不是一项“脱实向虚”的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一盘棋”同向并重。一方面,只有直面现实问题,走进群众中间,才能科学回答问题,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只有把实际问题解决好,意识形态工作才更具说服力和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于安思危,于治思乱”。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去做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既是众多风险因素之一,也是众多风险因素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线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党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西亚北非一系列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中总结出的一个深刻结论,就是必须守好意识形态这道防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重要的诱因就是放松乃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迷信西方所谓的“宪政民主”等,以至于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纭纭,各种言论观点五花八门,整个国家失掉了根本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导致了土崩瓦解。意识形态领域点多、面广、线长,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泛在性、复杂性、传导性等特点,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增强敏锐性、提高自觉性。“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事业发展到什么地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来说,都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容不得丝毫的疏忽或懈怠。

  (五)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际上,坚持批判和斗争的态度,在批判和斗争中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无论是“虚假的意识形态”还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在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首先是从批判的立场出发的。在一定意义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同各种错误思想做不懈斗争的历史。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离开斗争是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的。在列宁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只有旗帜鲜明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才能“使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巩固起来”。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种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在思想文化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对此,我们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扭转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举旗亮剑、敢于斗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

  (六)必须重视自我革命的锻造作用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我们党是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意识形态始终是先进的,但意识形态先进性的保持与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不断锻造的。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充分表明,只有重视自我革命的锻造作用,才能永葆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进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以更好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失误和错误,不断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得到群众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自我革命作为一种系统的锻造,既包括组织的锻造,也包括思想的锻造;而思想的锻造就为确保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刘少奇曾强调:“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需的,决不可少的”。这种“主观努力和修养”也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自我革命,发挥的就是自我革命的作用。自我革命发挥了党保持思想上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过滤和提升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以自我革命为强大武器,不断从思想上锻造自己以及自己的每一名成员,强化了理想信念,补充了精神之钙,强化了初心使命,强固了红色基因。发挥这种思想上的革命性锻造作用,才能使全党经受住来自社会上的种种思想舆论的影响和冲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局面中始终坚定信仰信念,心无旁骛、昂首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十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坚持主动靠前、常抓不懈、稳步推进,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同时应当看到,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新时代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伟大成就,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经过实践积累而形成的,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理性升华,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就要倍加珍惜这些经验,长期坚持这些经验,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者简介]李毅,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洪向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黄相怀,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1.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程、经验和未来走向
    2. 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浅析
    3.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启示
    4.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启示
    5. 建国初的“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认识
    7.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
    8.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9. 科学发展丰碑矗立万里边关——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十五
    10. 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