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浙江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未来走向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郭占恒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实现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变化。浙江实行富民强省战略,坚持把富民放在第一位,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978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32元和165元发展到20574元和8265元,由1980年的全国第9位和第8位上升到全国省区的第1位,目前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接近90%,有望比全国提前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在这些发展变化中,浙江对全国应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2399亿元,其中50%以各种税费形式上缴中央,吸纳全国各地劳动务工人员700多万,主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对口支援四川、重庆、西藏、新疆等地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的崛起,着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二、浙江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和特点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浙江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前所未有,开创了浙江发展的新纪元。然而,浙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无优势:一缺丰富的陆域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只有05亩,且缺铁少煤无油,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3位。二缺国家资金投入,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总计77亿元,人均410元,只占全国的15%,还不及当时全国各省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后来国家对浙江的投资也不多。三缺特殊优惠政策,如创办经济特区、浦东开放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以及目前国家批准的几个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政策,浙江都不沾边,没有享受到国家区域指向的特殊政策。就是在这“三缺”的条件下,浙江人不等不靠不要,大胆变革生产关系,积极创新生产方式,坚持党政科学有为,提炼弘扬浙江精神,创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大胆变革生产关系:在传统体制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传统体制内率先进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培育激活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说到底就是调整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变革所有制关系,使生产关系适于生产力的发展。浙江率先从体制外成长和体制内突破这两个层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改制,重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赢得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

  率先体制外成长,即在传统体制外率先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是个农业省份,国有企业数量不多,个头不大,计划经济的控制力相对较弱,体制外的成长空间比较大,这为浙江人率先冲破僵化的体制机制束缚,率先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主体和制度框架,形成了有利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浙江自下而上,先从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起步,再逐步向浙中和浙北蔓延,个体户、工商户、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07年,浙江有个体工商户18074万户,私营企业4503万个,合计吸纳就业人员104804万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有203家。1978年到2007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量的71%来自于民营经济,其中55%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生力军,成为吸纳就业、上缴税收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浙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就不会有浙江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

  率先体制内突破,即在传统体制内率先对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以产权为重心的改制。浙江在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通过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造。如对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内部职工参股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激励机制等,对乡镇集体企业明确产权可以量化、职工可以参股、经营者和企业骨干可以持大股等政策。这些改革措施总体上领先全国十年,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比较早地找到了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目前,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9%,到2005年3月底,全省登记在册的混合所有制及股份制企业3136万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1%。经过改制,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浙江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居全国第5位,净资产居第4位,实现销售收入居第4位,利润总额居第3位,净利润居第2位,形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格局。

  2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等,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轻、小、民、加”,即以轻工业、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加工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结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本不具竞争优势,然而浙江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解开这一之谜,奥秘就在于浙江经济创造了富有活力的生产组织方式,形成“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中,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发展”的能够自我强化的循环,使区域经济更富有生机。

    1. 中国普法30年的基本经验:1986—2016年
    2. 张金才:中国普法30年的基本经验:1986—2016年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4.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7. 建国以来工农业关系的变化及其启示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领域的实践与基本经验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生育政策试点回顾与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