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众多,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探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组织化,形成了毛泽东的“组织起来”、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等重要战略思想,成为指引小农经济通往现代化的灯塔。本文在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因孤立看待不同时期或不同模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能作出符合历史逻辑的公允评价,进而影响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的问题,基于长远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尝试概括性地提出,在中国的农业组织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及农情出发,逐步解决了方向、阶段、形式、制度这四个重大问题,形成了四大理论成果,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本文也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农民合作经济四大理论成果的阐释,为促进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指 明 方 向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他说:“我想讲的意思,拿几个字来概括,就是‘组织起来'。”[1]在讲话中,他提出了组织起来是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指出:“我们有了人民群众的这四种合作社,和部队机关学校集体劳动的合作社,我们就可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1](p.932)
组织起来是必由之路的论断是基于小农经济的困境及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考而作出的,是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前提下的科学论断
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把“合作社运动”列为14件大事之一。他之所以提出合作社运动问题,是因为发现这是农民的需求。他调查发现:“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要受商人的勒抑,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他们很迫切地要解决这三个问题。”[2]经历16年的实践探索和进一步思考后,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边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是过去的封建剥削关系,这种封建剥削关系,在有一半的地方经过土地革命已经完全破坏,另一半的地方经过减租减息也受到打击。这就是土地革命,是第一个革命。但是,如果不进行从个体劳动转到集体劳动的第二个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改革,则生产力还不能进一步发展。”[3]11月29日,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1](p.931)
组织起来是必由之路的论断不是一种空想,不仅仅是基于苏联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基于组织起来能够实现增产的国内实践而作出的论断
毛泽东在1943年10月和11月的两次讲话中分析说:“边区今年来了一个革命,全区三十五万个全劳动力,经常组织在集体劳动的变工队、扎工队中的有三万余人,即占全劳动力总数的十分之一。”[3](p.70)“今年边区有许多变工队,实行集体的耕种、锄草、收割,收成比去年多了一倍。”[1](p.932)根据组织起来实现增产的实践,他展望指出:“将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以发展,生产就可以大大提高,增加一倍或一倍以上。如果全边区的劳动力都组织在集体互助的劳动组织之中,全边区一千四百万亩耕地的收获就会增加一倍以上。这种方法将来可推行到全国,在中国的经济史上也要大书特书的。”[3]到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又说:“土地制度获得改革,甚至仅获得初步的改革,例如减租减息之后,农民的生产兴趣就增加了。然后帮助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渐地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生产力就会发展起来。”[1](p.1078)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依然是基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958年11月,他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年)初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写道:“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4]他还把农业组织起来促进生产发展列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必要条件。1955年7月31日,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5],因为通过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满足工业所需原料和城市居民所需食品的供应,进而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