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把抗美援朝运动推进到新的阶段
日期:1951.05.01
版次:1
专栏:社论
正文:
中国人民在最近五个多月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相当普遍地受到了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爱国热潮。这是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反对美国单独对日媾和、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保卫祖国、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当此全世界劳动者战斗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民应该进一步检阅我们的力量,把抗美援朝运动推进到新的阶段。
今天,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积极性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工厂中热烈地展开了“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了丰产竞赛和缴纳爱国公粮的运动,工商界中的许多人踊跃纳税,学生教授纷纷下乡进行抗美援朝宣传。人民中流行的口号是“美帝不倒,运动不停”、“只要齐心干,不怕原子弹”。在这个爱国运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应即按照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三月十四日通告的建议,及时地使运动继续普及并由普及转向深入和持久化。最近华北已经召开了抗美援朝的代表会议,各地也应该召开同样的会议,动员各阶层各行业的群众力量,集中力量消灭爱国教育与宣传工作的空白点,为深入与巩固抗美援朝爱国运动而共同努力。根据华北的经验,我们认为今后各地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各级党委必须以全力抓紧时间,集中精力突击抗美援朝运动的薄弱地区。例如华北区七千万人民,受过抗美援朝爱国教育的,截至四月中旬,虽已约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比例,但同时也还存在着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空白区或是薄弱区,因此运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城市以天津为例,据抽查结果,发现有的工厂未受到爱国教育的工人达百分之三十,居民中占百分之五十,学校中占百分之二十。华北不少省份农村偏僻地区和山庄的居民,以及流动职业的人口很少受到教育。经过爱国运动的地区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未受到教育。据中共河北三河县委抽查三个村庄的结果,青壮年男子中有百分之二十八,青壮年妇女中有百分之三十一未受到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其中据康湾村统计,平常参加开会的人数只达到全体人数百分之十六。这种不平衡现象值得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委加强领导,切实检查普及宣传教育计划的执行程度,派人继续进行典型调查,以便发现各种问题,并迅速而有效地帮助下级解决。同时高级领导机关要配备较多的宣传力量,集中突击空白区薄弱区,如派遣宣传队,准备宣传材料、宣传提纲、图画等。华北各地在普及抗美援朝运动中已经使用了广播大会,橱窗宣传,在文化馆民校中进行宣传以及规定干部按处按人实行“包干制”,逐街、逐巷、逐片、逐户地进行宣传等办法,受到人民欢迎,证明这是使宣传普及深入的较好方法。这些宣传方式方法,各地均应按照不同条件,大力提倡推广。这对于今后的深入工作会有极大的好处。
第二、深入抗美援朝爱国教育必须进一步使宣传工作的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的宣传队伍相结合。华北区过去曾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去年华北冬季共产党员整训运动中,曾普遍地进行抗美援朝教育工作,党员受训回去后即成为各地抗美援朝运动的领导骨干。去年在和平签名运动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华北曾涌现出大批宣传工作的积极分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有些地区党委对于建立宣传员工作的认识不足,加以缺乏经验,这些积极分子中有许多人没有被巩固下来成为经常的宣传骨干。因而也就使党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不能进一步加强。这一情况在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发布以后已经有了改进。但是,有不少地区对于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建立宣传网仍重视不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负担,打算到“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完了之后再行建立”,或是认为“建立宣传网影响中心工作进行”。这是十分错误的。应当认识到,建立宣传员报告员工作,是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工作由普及转入深入、持久的重要关键。各地应抓紧时机尽可能地建立与加强党的宣传员报告员工作,有计划地分配宣传员报告员参加各种宣传队伍,使宣传工作逐渐转入经常化和制度化。“五一”以后,各地在总结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经验时,应同时总结宣传员报告员的工作经验,以便在深入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真正发挥宣传网的作用,巩固五一劳动节前后各地大规模宣传活动的成果。
第三、“五一”以后,各地都应抓紧总结四月下旬的群众活动和“五一”爱国大示威的工作,进一步了解运动的全面状况,检查宣传效果,检查爱国公约执行情形,表扬各种宣传工作模范,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各种问题,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制定深入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计划。及时地将群众性的抗美援朝热情引导到加强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发动群众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工厂要更热烈地掀起“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农村要适应目前生产季节,努力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动员农民为争取完成今年农业丰产的总任务而斗争。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五一以后的抗美援朝运动进行的方法,应与四月下旬的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应当减少大规模的群众活动,防止开会过多,并应十分注意珍贵干部和群众的时间与精力,以便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持久地进行对人民的思想教育工作。
|